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万科的问题在哪里?

01


近期,国资委“一键三连”式背书的下,万科股价迎来了翘首以盼的反弹。万科能否挺过难关,平稳着陆,树立真正“活下去”的榜样,这里不做评判,因为相关的报道实在太多了。


我认为,看待万科的局面,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要站在行业的角度。因为,不管我们称赞万科是何等的优秀,货币资金是何等之充足,现金短债比是何等之安全,都没有太大的意义。


因为,别说你我这种普通百姓,就是企业管理层拍胸脯,也没啥作用。关键的人(债权人)相信才行。可问题恰恰是,关键的人可能没那么相信。比如,你说货币资金可以覆盖2倍的短期债务,关键的人说,这个话此前花样年、旭辉、碧桂园都说过;你说“三道红线”都达标,说这个话的就更多了,就连绝绝子某大在暴雷前,都宣称自己有一条红线达标了。


问题没那么复杂,受质疑的关键指标有两个,一是手持现金有多少是非受限的;二是有多少债务没有入表。其实,这是机构们对所有地产企业的质疑,不是针对某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


这一轮债务违约以来,受限资金才备受关注。这之前,挪用预售资金、施工方垫资是行业潜规则,销售资金很大程度上不受限。无怪乎,但凡调研企业,都急呼预售监管把他们搞死了。


但是,没有哪家企业考虑过,这么挪用预售资金,是否影响到“保交楼”的进度和小业主的权益。抛开道德层面谴责企业无视对小业主的信托责任或社会责任,国家也不可能长期容忍房企这么挪用预售资金,把竣工交付无限制拉长。


那么,为何房企要挪用预售资金呢?原因就是2018年资管新规后,金融机构违规给房企输血被叫停了。要高周转,不得不挪用预售资金。


为何要高周转呢?答案就是盈利最大化。2016年开启的那一轮史无前例的楼市红利期,所有房企都知道,这种好日子不可能年年有。都知道把房子玩成金融产品,搞资本运作是有风险的,包括爆雷的风险、监管从天而降的风险。而且,风险日益扩大,终有玩不下去的那一天。最佳选择就是,以最快速度、最激进的打法(加杠杆),将肉眼可见的红利吃光喝尽。


02


我不怀疑万科是一家有情怀的企业,行业优等生,并在转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比如长租公寓、REITs、物流地产、物业管理等方面做到规模第一。但再优秀的企业也是由一个个经济人组成的,面对“快钱”的诱惑,谁能拒绝、谁能坐怀不乱呢?再说,别人都这么干,为啥我不干,且最大化利润、股东价值就是企业责任!于是,情怀可以讲,但不能耽误赚钱。


于是,2018年高喊“活下去”的时候,实在是架不住节节上涨的房价诱惑,转身就收购了华夏幸福的巨额项目资产包。但这个包的价值大家都知道,后来跌得很厉害。2021年万科业绩遭遇滑铁卢,开发业务销售金额同比下降10.8%,权益净利润下降45.7%,令人大跌眼镜。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图:2021年万科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35.8%


 总结看郁亮谈及的原因,就是三点:


  • 进了不该进的城市!

  • 买了不该买的地块!

  • 收了不该收的资产!


可想而知,面对资管新规,在诱惑面前,都不会落俗套的,都想挪用预售资金,延长供应商、施工单位结算周期,都搞高周转,都想把负债转表外以应对监管(比如“三道红线”)等等。


只不过,相比那些违约的企业,万科没那么激进而已。所以,不要怪人家怀疑你现金流的可控性、负债的真实性。


进一步讲,之所以出现股债双杀,原因在于,机构们认为,中国房地产“旧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在万科这类稳健经营的企业身上,也一定有体现。身处行业大潮中,万科不可能独善其身。


与其说是对万科的质疑,不如说是对旧模式的质疑,以及确信国家将决意挥别房地产旧模式,转向新模式。这种新旧转换过渡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比如,预售资金全面严格;比如资管新规下对资金流向穿透式监管。在11月6日的会上,郁亮不同于以往的客观表态,已经折射出了这一点,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能指望政策一招解决所有问题。


03


郁亮还说,一个总是出问题的行业,消费者信心很难巩固,不可能不拖累一家稳健的企业,再说这家稳健的企业也没经得住过去“赚快钱”的诱惑。近期,万科在其年报中提到,“要接受和学会赚小钱、长钱、辛苦钱”。言下之意,过去万科赚了快钱、短钱、容易的钱。


自然,也要忍受人家质疑我们说不出口的隐私。而且,过去“赚快钱”的诱惑实在太大,没有适时打住,导致“三道红线”监管一落地,多数企业都被拦在山顶上了。这就是郁亮所讲的,近两年压力大的原因,在于商品住宅建设交付洪峰与销售连续下滑叠加在了一起。


背后的现实是,大家都争先抢后地吃肉喝汤,都知道旧模式不可持续,但现实中诱惑太大,来不及不考虑监管新政从天而降,导致政策来了,还在一味地做多。作为一家行业中的典范,除了擅长经营外,还应该有风险预警和对冲能力。可惜,它没有,这是它的错吗?是,也不是。


更多是时代的错!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我相信国资委和大股东的表态,也相信金融工具箱里还有招。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里面有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表态。在地产从单边上涨的上半场,转变到了防范下滑的下半场,没有一家企业不受影响,特别是有过“三高”的企业,这个影响真的不容小觑。


对于真正看多的人来说,你最好是拿出真金白银来为信仰买单,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所以,不管是公司回购债券,还是大股东及兄弟公司认购债券,受让项目,行动起来是王道,这或许是股价会后反弹了,但没有触及涨停的主要原因。背后的顾虑或问题是什么呢?


我认为,楼市的上半场,特征是量价单边上涨,参与者全部获利,没有输家(如果有的话,那就得透支未来、刚需被抛离、地产泡沫化)。但到了下半场,特征就是要为上半场“千军万马进楼市”的那种激进买单,防范过快下跌。除了套现离场的,很多参与者要受损了。


这时候,大多数人考虑的是防范风险或止损。这就是为何,2022年底金融16条落地效果不佳。甚至,不仅不去支援,还发生为维护自己的债权,还抢先冻结监管账户资金的案例。到了这时候,大家想一想,不管是大股东,兄弟国企,要不要考虑这个风险?毕竟保值增值压力在那里!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