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从消费到楼市,体验不一样的春节温度

超长的春节8天假期,出行、旅游、观影等数据靓眼!


01


交通运输部预测,2024年我国春运人次将达到史无前例的90亿,其中的80%是由小汽车自驾出行贡献的。这与近年来大力普及汽车消费(特别是购置和保有成本低的新能源汽车)密切相关,有了汽车以后,出行成本降低、活动半径扩大,都想出去转转,促成了90亿的春运人次。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春节假期(2月10日-2月17日)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9.0%(按可比口径)。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7.3%,较2019年同期增长7.7%。疫情后,消费整体呈现出“假期旺盛”VS而“总体平淡”的特征。

 

比如,2023年五一、端午假期出游人次均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10%以上,2023年暑期消费景气比较明显,但2023年全年的消费和社零总额恢复平缓,较疫情前趋势有一定差距。这反映了,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居民消费非对称性,往往会选择在假期窗口集中释放。

 

近年来,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资产价格缩水影响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面临着财务约束。居民消费“意愿”尚可,但消费“能力”不足,有效的消费需求通常在假期窗口集中释放,即一年太辛苦了,团聚时充分释放,于是呈现出假期消费热情高而其他时间消费平淡。

 

这就不难理解,旅游出行人次增幅明显大于人均消费增幅。从人均花费看,今年春节旅游消费比2019年下降10%,假期天数调整后下降21%。追求性价比是近年来假期消费的最大特征。两个省份假期接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在7成左右:广东和黑龙江,背后的信号很显著。

 

即北方人南下,南方人北上。或是体验异国风情的替代品,或讲究性价比。比如吉林省的延吉市,进入热门旅游省份前十,今年春节假期接待国内游客93.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4亿元。冰雪旅游、特色餐饮、朝鲜族特色风土人情,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境外旅游的替代。


02


当然,出境游也增加明显,且人均旅游消费明显增长。2023年,大陆游客在香港和澳门的人均消费支出已明显超过疫情前水平。2023年1-3季度,中国大陆游客在澳门人均消费支出较2019年同期分别高出110.9%、81.6%和60.3%,入住星际酒店的增幅在100%-200%。

 

境内旅游人均消费在下降,境外却增长,背后是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消费下沉是另一大特征。不管是电影票房,还是酒店餐饮预定,低线城市是增量的最大贡献。春节前四日,县城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120%,美团平台五线地区生活服务日均消费增速为一线地区两倍。

 

影视文艺作品,最能反映当下的微观情绪。贾玲的《热辣滚烫》成为票房冠军,影片的英文名起得有意思,YOLO,You Only Live Once,“你只能活一次”,这个其实代表了后疫情时代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是歌手、形象朴素的任素汐,却能在春晚拥有一个独唱的舞台,《枕着光的她》唱进人心、切近生活,能走进普通人熟悉的轨迹里,给人强烈的踏实感。


人生苦短,不要太委屈自己,也要活得真实真诚。后疫情时代、后泡沫经济时代,少些浮华,多些真诚,自我意识觉醒。就像领导人在新年贺词里说的“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所以,难得的春节长假,太需要简简单单、痛痛快快地乐呵一下。


近些年,但凡节假日,大家都走出去看看,多体验体验生活。当这种意识聚成为共识后,覆盖到14亿人群,特别是下沉到四五六线城市,甚至是数以千万计的乡村,整体数据就非常可观了。不过,消费回归理性和常态,不再拼命加杠杆,不再探及自己够不着的消费模式。

 

这种理念上的变化,在任何一个细分市场,都能找到踪迹,比如楼市。


03


如果看了前面的铺垫,就不难理解楼市的冷了。龙年春节的楼市,应该是史上最冷的市场了。这种冷,还不仅仅是交易量下降,而是大家不关注、不太Care,甚至还在用脚投票(卖房子)

 

当然,有客观因素。2024年春节假期,之所以出行和消费数据表现靓眼,有三年疫情积压的消费需求滞后释放的推动。同时,长达8天的假期,大家都想要出去看看,商场和餐馆人流如织,有的人堵在路上。这些自然对看房、买房的流量造成影响,这是楼市疲弱的客观因素。

 

不过,不管是观感体验,还是聚会闲聊,都能看到微观层面对楼市的热衷仍在降温过程,都能体会到买房透支对消费和家庭的冲击。比如,房价回到2019年,新区烂尾;二手房卖不出去,租不出去;建筑工地、房屋装饰装修等对就业吸纳率下降;缓就业、房贷压力等等。

 

春节假期,楼市情绪仍处于低迷态势。

 

1月份,开发商就半躺平了。1月份,30个重点城市新房供应环比下降47%,较2023年月均下降44%。春节期间,多数城市春节周(2024年2月9日-2月15日)新房近乎于0供应。

 

当然,也有客观原因。比如很多企业年前放假早,比如刚刚冲刺完年度业绩,人困马乏。最重要的是,各大去年新盘去化率在30%-50%。在售盘都有货值,再推新盘,给市场的感觉就是卖不出去。

 

不如不推!


不仅供应积极性不高,折扣力度也无惊喜。


这也好理解。一方面,降价卖房贯穿2023年,折扣营销就没停过,春节期间延续了常规营销优惠,比如一口价、折上折、送物业、送家电、抽奖等等;另一方面,开发商知道大家都回家了,都外出了,售楼处冷清,也就保持顺销姿态了。另外,继续降价,效果不见好,还砸品牌。

 

多数城市新盘售楼处,只保留1-2人值班。笔者线下踩盘发现,春节期间各大售楼处来访量只有20组/天左右。这与克而瑞统计的春节期间盘均20-70组客户/盘差异不大。开发商顺销,没有更惊喜的折扣,能卖就卖,也不费力吆喝,购房者预期后续还会降价,只是看看,姿态很佛系,转化率比较低。媒体披露,各大城市8天假期,平均每个盘成交5套以内。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04


在广州,笔者近期调研了中心区的几个楼盘,发现几个新的现象:

 

一是,整体市场表现与上面讲的一致,这意味着年前1月27日出台的楼市新政,至少在假期未兑现,要看3-4月份了。

 

二是,开发商仍有促销的姿态。比如,广州各大楼盘在春节期间都有新春特惠,比如多了1-2个98折,9折一口价,送2年物业费;有的楼盘销售称,“如有诚意买,还可以向领导申请一个折扣”。但现场的购房者认为,即便开发商宣称节后这些优惠退出,后续一定还会有。

 

可见,市场预期,真的变了!

 

三是,由于开发商预期不稳,周边竞品多,新盘定价比较理性,不再靠虚无的规划宣传产品的价值。竞品之间的差异,完全是硬伤与优势的体现,比如距离地铁的位置、有无优质学校。

 

营销人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分钱一分货”。

 

房子,真的变成消费品了!

 

四是,性价比高的产品,仍有市场,来访量、转换率都相对高。所谓性价比高,就是相比竞品,在价格、配套、区位上的综合优势。

 

五是,部分豪宅盘,去化尚好。天河区靠近CBD某央企开发的楼盘,产品的品质较高,得房率在102%,学校中小学就在小区里,定价8万多,没有用渠道,假期销售了8套,多为一次性付款。

 

一方面,产品品质过硬,不需要渠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另一方面,如前所言,高收入人群的购买力并未受冲击。楼市的分化,不仅在区域和产品,购买力上也很明显。价高的,反而不愁卖。

 

二手房表现不错。贝壳研究院监测,2024年春节假期重点50城市二手住房看房量和交易量水平比2023 年有大幅回升。按日均统计,分能级来看,一线城市比去年春节增加90%,仅略低于2021年;二线城市增加180%,三线城市增加140%,均大幅超过2023及2021年。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二手房市场延续2023年的态势。一方面,担心期房交付;另一方面,二手房有学校和区位优势;此外,去年同期二手房带看、磋商、成交,受到疫情影响,同期基数低;更重要的是,二手房小户型比较多、总价可控,被主打改善和豪宅的新房挤出的刚需和部分改善需求,不得不转到二手房市场了。比如,广州2023年300万总价以下二手房交易占比65%。

 

六是,除了少了品质高的项目(往往是豪宅盘),在售项目普遍有竞品,渠道化很显著,佣金费率也不菲。


当下,供给端去化压力仍在,需求端的元气还未恢复,未来消费和楼市能否持续企稳和改善,仍需关注稳就业、稳增长、保民生、保运转在政策面的扶持力度、落实力度,老生常谈了。


但不管如何,房子褪去金融属性,居民褪去追逐房子财富的欲望,这个大趋势不可逆转。当房子从金融品回归到普通消费品序列,从全民追逐的财富回归到居住的消费,告别狂飙突进的非理性繁荣期,楼市量价的回落可想而知(因为决定因素完全不同),目前仍在这个过程中。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