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2024年伊始,房地产全面砍成本!

01


房地产旧模式向新模式过渡,之所以难,就在于旧模式下房价“单边上涨”,涨价给一切买单,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都是赢家,没有输家。新模式下,有人要承担损失。触碰利益比触碰灵魂还难,所以推起来也难。但寒气持续逼来,怎么办?首选就是腾挪,而非革自己的命!


腾挪的首选就是“降成本”!


过去,市场单边上涨,情绪高昂,很多成本(该有的、不该有的)往上加,比如配建保障房、自持租赁、高额增值税、高额地价、道路基建、公务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等。没关系,只要在房价上涨就行。反正,市场足够大、涨价覆盖一切。现在,形势逆转了,这些成本要降下来。


不管愿不愿意,这些成本都得降,不然的话,大家都得死。比如,近期北京实行地价分摊:


对新挂牌的商住混合用地,将在挂牌公告中明确不同属性用地的起始价,如住宅、商业、公建用途等,并据此确定各用途地块最终成交价和所占比例,并写进出让合同;即便是纯宅地出让,也要在合同中签订补充协议,明确地下车库用途、仓储用途等各自的土地价款。


地价分摊,最大的好处,就是把税降下来了


假设一块总值50亿元、10万平方米的地。分摊核算,其中40亿元的货值是可售住宅、评估价6-7万元/平米,剩下10亿元是租赁住宅、评估价1万元/平米。不做分摊,税局依据土地合同的总价和总土地面积,只有一个平均楼面价5万元的数据,默认按面积分摊和缴税。


当然,地价也降下来了,租赁地块低地价,投资回报率提高了,还能分宗、独立办证和发REITs;公共设施地块可能就零地价了。你看,仅仅改变地价出让规则,就产生了“降成本”效应。当然,损失的是税收。不过呢?税局也知道,这个“羊毛”本来就薅得不那么合理。


要放水养鱼、休养生息了!


02


其次,要砍掉中间成本!


过去的2023年,房地产市场比较疲弱,但有16家房企排名已连续两年上升,有10家房企全口径销售金额、行业排名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排名逆势上升的企业,最突出的就是“中建系房企”,比如中建八局、五局、一局的地产平台中建东孚、中建信和中建智地。



2023年,百强房企榜单中,中建东孚和中建一品分列第42和44位。而且,基建类央企、国企在榜单中的排名越来越靠前、规模越来越大。


比如,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电建、武汉城建等,分列榜单的第16位、20位、第25位、33位、37位,都进入了前40。


再比如,广州旧改最多的区域——黄埔,央企正在杀入。比如中建八局正式入主双沙旧改、中交四航局入主珠江村旧改、中建二局入主文冲东旧改。民企出险以后,旧改面临旧模式难继续,新模式未出炉的困境,本地国企城投接不住动辄就百亿投资的项目,央企拍马赶到。


除了央企,一些省级建工、城投企业,也正在进入地产开发市场。国内的省级、市级建工或城投企业,大多是市政、施工、设计类国企。但近年来,资金平衡的难度加大,对于核心竞争力、盈利和规模的考核越来越卷,都开始转向多元化发展,打造综合类开发基建集团。


对于基建类企业、供应商(比如雨虹防水)做开发商,一方面是国企央企发挥稳定行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现金流充裕、融资成本低,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全产业链”,即拿地、开发(水电等基建设施)、施工(建筑和安装工程)、材料供应、销售内部化。 


或者做“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03


融资也在“降成本”!


此前,很多开发商疾呼,银行才是楼市的最大赢家。网上有地产利润“开发企业拿15%、金融机构拿15%”的说法。前几年地产火热时,民企融资的综合成本超过10%的比比皆是。对个人来说,体验更加清晰了,按揭购房,但凡贷款30年等额本息,利息和贷款金额相差无几。



但现在,这个成本开始往下走了!


2023年,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3.60%,较2022年全年下降0.62个百分点。较2018年的6.45%大幅下降近3个百分点。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央行通过PSL净投放资金3500亿元,这是2023年3月以来央行第一个月净投放PSL,也是PSL历史单月投放规模第3高。


新年伊始,市场对于央妈上述之爱,报以热泪盈眶。据悉,投放的PSL主要面向“三大工程”(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用央行行长潘功胜的话来讲,“为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推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当前,PSL利率为2.4%,较1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还要低10BP。之所以向“三大工程”大规模投放PSL,就在于期初寄予厚望,但后期项目进展偏慢。主要原因是市场主体认为项目收益率不高,无法实现资金平衡。此外,前期投入比较大,缺乏资本金或启动资金。


PSL资金成本低、久期长、投资项目针对性强,且可以用作项目资本金,能起到激活投资主体、市场资金进入积极性。这样,入库的保障房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就可以启动,并供应低成本的保障性住房(租或售)、供应低成本的商品房,房地产新模式可以启动了。以后,新模式全面实施“项目筛选-项目入库-全流程推动”的模式,提高PSL等公共资金投放效率。


随着2023年LPR从4.3%降至4.2%,2024年伊始迎来房贷重定价日,存量房贷利率顺势下调10个基点。但2023年LPR下调幅度偏低。一方面,2023年迎来了最频繁的“存款降息”,年内3次降低了存款利率,1年期及以下、3年期、5年期分别降低25、50和60个基点。


而在2022年,只下调了一次存款利率,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分别下调15个基点、10个基点。与此同时,2022年相比2021年,5年期LPR却下降了35个基点。因此,在国家明确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基调下,预计2024年将继续下调LPR和按揭利率。



从房地产政策的效果来看,“降成本”(降利率、降税率)的效果,要明显好于“降门槛”(退出限购、限售)。这说明,住房属性从投资产品切换到民生产品,刚需和换房需求对交易和月供成本非常敏感,真要鼓励老百姓买房,就让他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降成本的效果。


04


最后,业主接受现实、接受中介建议,一次性降到位。


根据克而瑞监测,2023年全年,18个重点城市二手房累计成交9928万平方米,累计同比增长30%。深圳、成都、青岛、广州等热点城市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50%。2023年30个城市一二手房总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3%,其中二手房成交量占比达到53%,首次超过一手房。



但与此同时,二手住房跌价案例非常多!现在,不管是在微信朋友圈、自媒体,还是抖音、快手等视频端,有关楼市的消息,跌价基本频霸屏了,而且大多都是“腰斩”“回到5年前”等炸眼的消息。即便是12月份出大招(降低普通住房优惠标准)的京沪,依然无多大起色。


值得注意的是,“低总价”房源是交易的主流。以杭州为例,总价200万以下几乎占总量的一半,为46%,200-300万的占了25%,即300万以下房源占总量的71%。2023年1-10月,天津、郑州150万以下房源占比分别为69%、51%,上半年深圳500万以下房源占比接近53%。


也就是说,当需求切换到刚需、换房主导,购房者越来越强调性价比、承受力。留在市场的购房者,不再像过去那样亢奋,动不动就要超出自己购买力或拼命踮起脚去买大House。业主也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将价格降到合理的区间,才能找到买家,否则一致停留在有价无市。


一个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业主,接受市场现实,接受中介的建议,将房价一次性降到位,匹配“低总价”的需求特征,以求迅速成交。总之,竞争充分、主体分散的商品房市场,当需求端突然下行,生存倒逼、形势倒逼,过去不合理的成本都得砍掉,才能生存下来。


高房价是一种税、一种成本。在楼市上行期,多高都是合理的、都可以解释。但到了下半场,就不合理了,必须要降下来。降下来了(哪怕是腰斩),如果留存的需求,愿意且能够接得住,当属幸运了!如果不行,那就得推倒重来,需要改革、需要新模式,毕竟砍成本不是改革。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