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大前海、都市圈两大规划同框,深圳面临五大突破

宋 丁


深圳这两天有点吸睛的感觉,国家和广东先后向深圳投放了两大重磅政策。1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深港深度融合发展引领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高地“四大战略定位”,以及2025年、2030年、2035年三阶段发展目标。这份规划是2021年6月党中央和国务院直接下文将前海原来的将近15平方公里扩容为120.56平方公里之后对前海的又一次政策投放,这次显然是冲着落地实施而来的。


无独有偶,12月20日,备受关注的《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由广东省政府全文发布,深圳都市圈以深圳市为中心,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实施“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基本空间布局,并对都市圈的融合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高效有序落实的措施。


在这跨年时刻,深圳获得如此重磅的两份方案,对于深圳新的一年的发展部署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然而,无论前海还是都市圈,对于深圳来讲都不是新生事物,前海从2010年就启动发展了,而都市圈的官宣也有三年半的经历了。这些年来,在前海和都市圈的发展方面,深圳都有了一定的成功发展经验以及面临了不少发展中的困局。在这次国家及广东对深圳继续推进前海及都市圈发展的各种重大诉求之下,深圳需要在如下五个重大层面上稳步实现战略性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实质性推进前海和都市圈的发展。


其一,深港在经济、法治等制度、体制、机制方面缩小重大差异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里,深港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深港之间的陆路口岸已经开通7个,香港的大量产业、企业、人才、资金和技术纷纷落户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立后,香港企业和资金也积极进入,据统计,大约95%的投资来自香港。目前,深港在河套地区建立的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态势也很好。今年以来,大量香港人周末纷纷涌入深圳消费、游玩、购物,大大促进了两地的民间交流和商业旅游互动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深港之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差异,两地属于两个关税区,实行两种经济制度和司法制度,两地的人文氛围和社会关系也有很大不同;边检海关方面,尽管实施了改革,然而通关的便利度方面仍然比不上欧盟申根协定下的国与国之间的通关情况。这与这次前海《规划》所提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的要求相比还有距离。深港两地要在下一阶段认真协商,推出一套适应于双方共享的特殊体制和机制,切实缩小因制度问题带来的重大差异,以便为双方的高效纵深合作创造更加协同的体制机制条件。


其二,前海合作区与香港北部都会区两大片区发展竞争的突破


前海合作区的设立是基于对香港体制、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的依托,设立以来的确得到香港方面的很大支持。然而现在新的情况出现了,香港上一任特首林郑月娥在最后一次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在香港毗邻深圳的一侧建立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会区,发展以高科技制造以及吸引250万市民居住和工作的新型都会区。这一宏伟计划将成为香港未来20-30年内的重中之重,将吸纳若干万亿的资金进入发展。


尽管深圳前海和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定位有所差异,但在基本功能上也有相当程度上是重合的。这意味着,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开发势必对香港资金形成截留态势,也会对港资投资前海造成一定压力。我认为深港两地政府和社团有必要在前海和北部都会区发展上建立常态化的联络沟通机制,力争让两地的发展形成融合、互动、互补、共享式发展格局,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正面冲击和影响。


其三,深莞惠之间长期存在的城市行政藩篱阻隔的突破


最新的深圳都市圈规划,除了对边界进行了明确认定,还对深莞惠三座城市之间的合作方式进行了比较详实的阐述。然而我认为,深莞惠三地长期以来就有多种类型的合作,从全国看,深莞惠之间应该属于有一定深度的合作伙伴关系了,但是,它们之间至今仍然没有找到从战略上破除城际藩篱格局的实战型策略。在很多关键问题上,深莞惠之间,特别是三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仍然停留在比较浅层的格局之内。


道理很简单,在很多重大利益平衡上,三方难以达成共赢的目标,这使得有些看似很有潜力的合作事项最后都止于利益难以平衡。


这种城际藩篱现象不仅在深莞惠之间存在,在全国所有区域城市之间的合作中都普遍存在。深莞惠之间能否在这次规划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努力,找到一条从战略上破除城际藩篱的策略,为全国的区域城市之间的良性合作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我想,向前迈进一步甚至比较大的一步,这一点是有潜力做到的,因为,毕竟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这种机制应该对化解城际藩篱困局有内地动力,就让我们对深莞惠城际合作的前景报以积极的期待吧。


其四,深港大都会区与深圳都市圈之间如何融汇共享式发展的突破


深港一百多年前就是一家人,那时叫“新安县”,后来英国强行割据香港,一家被迫分为两户。未来的深港尽管仍然会保留各自的城市架构,但在经济、贸易、金融、物流、航运、文旅、消费等诸多方面的整合、融合式发展是大趋势,未来将成为全球著名的“深港大都会区”。


与此同时,以深圳为核心的深圳都市圈也建立起来了,深莞惠一体化、同城化态势日益显现。深圳一方面要全力发展深港关系,为创建国际一流的深港大都会区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又要联合深汕特别合作区,与东莞和惠州一起构建全国一流的都市圈,成为城际合作的样板片区。


这是深圳必须面对的现实,也是当前形势下国家对深圳提出的高品质发展的战略诉求。深圳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双重角色,在香港与莞惠之间做好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资金的互联互通、人才技术的高效传输,从而同时合理有效地推进深港大都会区和深圳都市圈的双双稳健成长。


其五,从长期看稳步推进深港大都市圈战略构想的突破


我认为,上面所说的深港大都会区和深圳都市圈分别独立发展的现象具有时代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经济关系的历史传承和现实格局看,这两大区圈发展的长期趋势一定是向大融合方向推进。


未来在恰当的时期,一定会产生由强大的内在动力推动形成的深港大都市圈,在这个超级都市圈内,深港联手形成大都会型的枢纽地带,周边的东莞、惠州、深汕是基础型环枢纽地带。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当深港大都市圈产生强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时候,当珠江入海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条件进一步提升的时候,珠江口西岸的澳门(通过港珠澳大桥连通)、珠海(通过未来建设的深珠通道连通)、中山(通过即将建成的深中通道连通)都可能通过跨越珠江入海口被整合进入这个超级大都市圈。


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深港大都市圈,将由深港大都会领衔,由珠江入海口周边5-6个特色型的圈内城市围合,形成蔚为壮观的超级都市圈,将在智能化、信息化、新基建、科技制造、金融、物流、商贸、旅游、人文、城际互动等众多领域呈现跃升式的成长,成为全球领先的东方大都市圈,成为中国南海一座极为璀璨的都市集群和中国未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型领军都市圈。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