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止跌企稳”的路径清晰了
01
17日上午的发布会,明确了100万套的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规模。
有人告诉我,太少了,深圳都不止100万套城中村住房。
结论就是,低于预期!
其实,能有100万套的货币化安置,已经很不容易了。毕竟,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本来是不允许搞货币化安置的,必须得实物安置。为何?供求关系重大变化,市场上的房子太多了。
这说明一个问题,当下的房地产问题,不是短期问题,而是长期问题。老生常谈的信心问题,也是长期问题。比如,你和任何一个人谈楼市,他都会和你讲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和你讲每个家庭有“2套房”,和你讲大学生不好就业、失业率高、收入下降、转型卡脖子等等。
说明什么?当前楼市并非周期波动,而是长期问题,草根看得很准,他们的情绪很有代表性。
不严格地讲,现在的关心房地产的,有几个不是大学生?
因此,解决中国的楼市问题,不在于出一个很大刺激数字。5万亿,10万亿,甚至是20万亿,喊起来很容易,感觉上很正义,实际呢?暂不谈可行不可行,关键是把市场刺激的胃口给吊高了。
上一轮棚改,短短几年内,改了2000万套。
如果再来一轮棚改,按照现在的库存和体量,不得翻倍,4000万套?
结果会是什么?
首先就是短期套利、短线交易。嗅觉灵敏的资本,是绝不会不知道,期间蕴含的投资机会的。
长期呢?则积重难返,系统性风险!
上一轮棚改,已有这样的苗头!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那就是凝聚共识,面对中长期难题,循序渐进寻找思路和办法。即便,短期内确实没有良药,但也要通过预期管理、最大公约数政策,形成“共度时艰”的共识,缓解负面问题带来的冲击。
指向很明了,就是逐步修复基本面。
02
虽然取掉了“房住不炒”的帽子,换上了“止跌企稳”的价格诉求。但是,如果考虑人口因素、收入和就业、转型困境、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外部环境等等,以及房地产的广义库存,就知道“止跌企稳”的难度很大。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寻底”的过程。
即便止跌,也长期在底部徘徊。
因此,仅仅依靠短期的超级宏观政策加力,已解决不了已经和正在困扰楼市的中长期难题。
从23年8月底的“认房不认贷”,一直到今年“5.17”的超级降首付、利率不设下限和存盘收购。如果与过去十几年楼市收缩期的政策比较,管理层不可谓不努力,但政策效果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看看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的房价走势,二手房挂牌量,就一目了然!
为何会这样呢?
长期因素在作祟:
比如,幼儿园GT,大厂CY潮;
比如,重新公布的青年失业率再次攀升;
比如,规模以上餐饮的营业额暴跌;
比如,消费JJ的各种见闻;
比如,产能GS。
其实,这些都是长期问题。
显然,长期问题对百姓的影响,远比短期问题更大。
所幸,政策没有被小作文绑架,市场的呼吁并不等于真实的政策逻辑!
所以,超级宏观月的10月份,政策的逻辑非常清晰,不再是那个熟悉的配方——报项目、批项目、基建和地产启动,从发改到地方平台,一条龙服务很快运作起来,经济企稳和楼市雄起。
取而代之的是,修复基本面!
03
首当其冲的,就是风险缓释!
道理很简单,不管是股市,还是楼市,大家更关心的是风险。当基本面没有变化,风险偏好就会比较低。这里讲的基本面,如果关联到楼市,最主要的就是地方债务和金融的问题。
地方化债,用财政部的话来讲,就是重中之重!
因为,地方的正常运转,关联着基本公共服务,牵扯着地方正常事权的运行,也直接对应着企业部门的生产、居民部门的生活。比如,前段时间公用事业收费涨价、地方“砸锅卖铁”,不仅很多地方的欠账无法偿还,正常的服务停摆,企业和居民部门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冲击。
比如,政府支出萎缩,新房项目的配套设施都解决不了!
这种情况下,地产怎么可能好呢?
此次一揽子宏观政策中,明确了最大规模的地方化债(有6万亿不等的版本),包括专项债中用于化债的部分,弥补预算收支平衡的普通国债等等,就是要从源头消除地方债务风险预期。
另外,特别国债直接对接六大行的一级资本补充,也是化解地方财政困局。因为,不管是房地产领域的抵押,还是地方全口径债务的抵押,都在银行。房地产下行周期,影响金融稳定,也制约金融纾困地产。这是为何?融资协调机制部署近2年,但授信到放贷的堵点还未打通。
当然,除了围魏救赵,地产自己也要争气!
此次超级宏观政策中,最大的看点,就是用专项债给到城投、国企,用来收回存量土地和存量房产。把下行压力巨大的地价托住,连同需求端的不间断纾困,把下坠的房价一并托住。
04
当然,不止于此!
支持民生的政策开始发力了!
比如,近期国家也发布了重磅文件——《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提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纳入发展规划,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支持基础。
比如,路透报道,可能要发行国债可能用于给二孩家庭发补贴,如果成真,这将是突破性的举措。
因为,它触及到了破解宏观政策和微观感受的背离。
比如,财政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了特别国债在兜底保障、大学生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
再比如,从去年到现在,两次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极大地降低了月供负担。而且,未来产生的存量房贷,借款人可以高频率地和银行协商,实时地降到最低的利率水平,财政间接反哺居民。
不知道规模有多大,初期可能比较少,但至少政策开始起步了,并不间断地加码和推进。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宏观预期逐步进入聚焦和正循环的通道中,也就是凝聚共识。尽管,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市场还在下滑,但政策权衡短期和长远,长痛和短痛,给出了最大的诚意。
它带来的结果就是,政府和百姓、政府和企业,大家一起渡难关、反通缩。市场的底部越来越近了,当这种预期形成之后,风险偏好开始稳定。无论是专项债收回存量地、存量房,还是房企重组或破产,都不会再次形成羊群效应的负面预期,反而因为底部的清晰而变得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