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口岸将通地铁啦!
来源:深圳晚报
深圳湾口岸将通地铁啦!
近日
深圳市轨道交通13号线首通段
完成试运行
进入开通前的“最后冲刺”阶段
计划年底通车
11月28日
记者探营即将通车的13号线
现场体验这条“南北大动脉”
连通香港与东莞,无缝接驳深圳湾口岸
13号线是深圳市中西部南北走向的骨干通道,南连香港,北接东莞,串联起南山、宝安、光明等重要区域。按照规划,13号线先期开通深圳湾口岸站至高新中站,线路长约6.36公里,共设车站7个,新建内湖停车场1处,现有换乘站4个,乘客可换乘1号线、2号线、9号线和11号线。
13号线首通段线路开通后,拟运营时间与市轨道交通线网保持一致,为6:30至23:00,单程运行时间约12分钟。
作为连接深圳湾口岸至科技园片区的重要线路,13号线首通段的开通将有助于缓解沿线区域的交通压力,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提升市民出行效率,为深港两地人员往来提供便利,对进一步深化深港两地及大湾区互联互通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在备受关注的深圳湾口岸站看到,车站B口和C口均可抵达深圳湾口岸旅检大楼,从车站出来,步行百米即到。
一站一景,凸显科技线路文化
据港铁(深圳)介绍,13号线以“阳光+共享”为设计主题,以科技文化表达为共性,遵循“满足功能、经济适用、低碳环保”的设计原则,着力打造温暖、舒适、充满活力的地铁空间。
13号线首通段有5个标准站、2个特色站,其中标准站实现标准化、模块化设计,运用个性元素及不同色彩,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特色站“一站一景”,将站点空间与文化特色结合,打造特色空间亮点。
深圳湾口岸站为特色站,从“交织·融合”理念出发,以“中国结”文化元素为切入点,用交织融合、紧密连接的线条,组合成相互穿插的规则图案,体现深港两地融合发展;运用海蓝色,两侧墙面由深蓝变浅,再过渡到白色与天花衔接,中心区域通过心连心的造型与灯光的艺术一体化设计,营造出富有海湾气息、完整立体的地下交通空间。
深大站为另一个特色站,以“科技链”“万物互联”和“核心”为设计元素,通过动感流畅的线条串联起站内各区域,不同区域节点采用不同色彩表现,增强空间内的视觉冲击及辨识度,为乘客提供乘车与换乘流线指引,实现空间功能与艺术一体化设计。
后海站等5个车站为标准站,主色系为蓝色,提取利落的折线元素,构成富有科技感的空间大构架。天花的方框造型犹如城市的窗口,由深圳的特色建筑群组成的天际线冲孔图案铝板,有规律地间隔布置在方框中,映射出深圳的城市天际线,展现深圳城市特色。
智能出行,支持人脸、掌静脉生物识别
科技发展为轨道交通注入新活力。13号线采用创新科技和智能化、人性化的设施设备,为乘客打造高效、便捷的智慧出行新体验。
13号线车控室内配有高清数字显示大屏,这是智慧车站系统界面,职员可以一键控制站内系统设备自动按顺序、按流程进行自检和启停,实现一键开关站。站内各类设备运行状况,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信息,都可在屏幕上实时展示。如遇突发故障,系统能在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大屏实时推送故障点对应的闭路电视监控视频,便于职员以最快速度处理故障,保障乘客出行的安全与便捷。
此外,13号线车站设置开放式智能客服中心,配备智能票务终端、自助票务处理机等设备,乘客可使用这些设备自助处理票卡事务,如充值、购票、查询、无法进出站、开具发票等。设备均支持智能AI问询与远程客服,乘客可启动人机对话获取所需资讯或者链接至相应业务。如需人工帮助,乘客可通过设备一键链接远程客服,获得及时专业的协助。开放式客服中心设有低位服务台,为轮椅乘客和小朋友等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同时,深圳湾口岸站还配有票务机器人,可移动式提供票务处理、智能AI问询等服务。除常规刷卡、扫码过闸外,13号线还支持人脸、掌静脉生物识别方式进出站,乘客出行更方便。
全自动驾驶,智慧列车配备“随车医生”
13号线是全自动运行线路,列车采用国际最高级别GoA4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融合智能行车、智慧运维、智能服务等技术,列车运行更安全、更可靠、更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列车配备有行走的“随车医生”,带有弓网监测、障碍物探测、走行部监测、健康管理等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2600项列车信息,实施100多个预警模型,覆盖14个系统设备的健康诊断,方便运营人员实时把控列车运行状态,并且具备远程故障处理、复位及重启功能。列车采用最高等级整车防火设计,地板结构防火可达50分钟,有效保障乘客安全。
13号线列车主色调为亮橙色,采用8节编组A型轻量化铝合金车体,最高运行速度达100公里每小时,每列车容量约2200人。
列车采用加厚中空侧窗、加厚隔音隔热棉等,提高车辆隔音降噪性能;空调有空气净化装置,送风量自适应调节,还可以进行湿度控制;车厢内照明设备配备自动感光功能,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乘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