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母子关系纠缠 父亲缺位,青少年以停学行为来维持家庭结构的平衡






青少年停学现象 是指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上不了学待在家里,他们内心想要上学却无法做到,即使勉强到学校去,也会出现头痛、呕吐等身体症状,无法在学校待下去。

1、『青少年 停学休学 家庭因素』



随着我们在多年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中发现,停学学生个案近几年明显增多,且都集中在青少年阶段,这和青春期心理发展任务、青少年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家庭结构关系都有密切相关。
停学青少年的个案心理咨询和家庭心理辅导迫切也重重困难。


多数停学青少年的父母,存在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成熟度不够、父母角色的功能弱、夫妻关系紧张等问题。



一方面父母难以觉察和面对自身心理现状;

另一方面父母也容易给停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压力,更加阻碍了停学休学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因此,今天这篇文从家庭因素着手,探索和研究停学青少年的心理。


从家庭里寻找帮助休学青少年心理成长的资源,为更多的个案和家庭提供心理援助。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直至高中(12岁-18岁),未成年人陆续经历着青春期,为下一阶段成为成年人做好准备。

这本是一个自我探索和心理独立的关键阶段,青少年以“我就是我”的独立宣誓,来展开自己的社会交往和职业兴趣的探索。


然而我国近些年却大量出现青少年上不了学的现象,这些青少年无法在学校和同学们正常学习交往,而是待在家里无所事事,一待就是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因为上不了学,这些学生被学校列为问题学生,被迫停学休学;被父母当成四五岁的孩子在家里照顾;被精神科医生当成病人,持续服用精神类的药物。



这些学生在接受心理咨询时,咨询师容易受到父母的焦虑影响,和父母联盟力求让他们尽快上学,心理咨询成为了压力而不是治愈动力。


随着青少年停学休学现象越来越普遍,个案心理咨询和家庭心理辅导迫切也困难。

2、『青少年停学现象的定义』






青少年的停学(也可称为拒绝上学)现象,有别于厌学、弃学和逃学,主要区别在于学生并不是偷懒或者不想上学,而是自己想要上学,却无法做到,或者即使勉强到学校去,也会出现头痛、呕吐等身体症状,无法在学校待下去。

西方学术界对于拒学的定义,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学者Kearney 认为,广义的停学是指学生具有特殊的心理问题不想上学,包括学生长期、短期的旷课,和学生带着极大的困难在部分时间或全天上学。

而学者Hersov 则将狭义的停学定义为学生因为心理压抑而产生的。

日本荣格心理分析师河合隼雄在其著作《孩子的宇宙》中,阐述了日本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停学拒绝上学的情况已经存在并也在日益增多,并解释了拒绝并不是自己偷懒或厌学,而是自己想要上学,却无法做到。或者即使勉强到学习去,也会出现头痛、呕吐等身体症状,无法在学校待下去。

河合隼雄也提到青少年的停学现象和青春期母子分离、在家庭中自立有直接的关系,并提出在心理治疗中,面对停学拒绝上学的孩子,咨询师不要陷入怎么样让孩子去上学,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简单的念头,而是首先试图共享孩子的世界。


心友驿站青少年复学成长中心践行工作的近三年,在多年的学生心理个案和家庭辅导的工作中发现,我们也越发明显感知到:学生停学拒绝上学现象这几年日渐普遍,停学的学生因休学而出现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学生日渐增多,因拒学而不得不休学在家的心理个案也日渐增多,这些停学休学的学生,绝大部分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成为青少年心理咨询的主要和典型。

青少年拒学现象的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待在家里,父母亲为照顾孩子甚至丢下工作,全身心照顾孩子。过于紧密的家庭使家庭凌驾于一切,从而阻碍了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在父母密切关注下的,无法发展出独立的思考和个性,更不能学会去家庭外面发展人际关系,这使得拒学的青少年更加难以独立和回校复学。


而我也在多年的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经验中发现,多数青少年停学休学行为,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多数伴有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神经症状,并需要借助精神类药物来治疗。

这些问题学生背后的家庭也存在问题,甚至父母亲或者其中一方都有神经症状而不愿意接受治疗。

3、『青少年停学原因的国内外研究』

有关青少年停学休学现象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录护博士做了相关的研究。

西方学术界在拒学的定义、症状、成因和矫正策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也蕴含了研究方法论的整体性冲突,即停学拒绝上学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属性还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西方青少年拒学现象研究述评》·刘博士

国内学者除了刘录护博士外,王晓雪、王旭梅、何强2010年在《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一文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

一,精神障碍是拒绝上学主要影响因素,一般状况信息中的年龄、居住地和家庭收入与拒绝上学行为密切相关;


二,学校环境与教育、父母养育方式方面是拒绝上学行为的直接诱因。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董莹莹,张若舒在2009年发表的《拒学症的临床表现及诊疗》中指出停学拒绝上学是一种表现出多种症状并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

从身心症状、抗拒行为、心理症状等三个方面入手, 在评估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本着多维度、多渠道的原则获取资源和实施治疗, 帮助拒学症患者早日摆脱困扰。


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这两个心理的角度,青少年停学拒绝上学学现象一个很根本的原因是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一个功能良好的家庭,应该有一个清楚的界限,清楚的界限“使每个成员都能保有独特性,但也不会牺牲属于家庭的感受。”


结构式家庭治疗之父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从国内外学者对青少年停学现象的学术研究来看,西方学者的研究相对成熟,东方学者对这一现象较为关注的是日本。而中国目前相对较少。

国内多数学者从厌学的角度开展研究。仅有的停学研究论文,也主要是从医学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角度,目前还没有完全在应用性的心理咨询的层面,对停学现象开展深入的研究。


就我个人更加认可结构式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的观点,青少年停学的现象和家庭因素有密切相关。


一、母子关系纠缠 父亲缺位,青少年以停学行为来维持家庭结构的平衡


从结构式家庭治疗流派的角度来理解青少年的停学现象,这些青少年经常以拒绝上学这一行为问题的方式来维持家庭结构的平衡。

“母子关系纠缠”是结构派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的理论术语,指的是在家庭中,母亲和孩子在情感上互相依赖,但又因为关系过于紧密,彼此之间即亲密又冲突的关系。

母子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依赖母亲的照顾,母亲的自我价值和情感也依托在孩子身上。家庭中母子关系纠缠的同时,往往因为夫妻关系的疏离,父亲在家庭中无法正常发挥丈夫和父亲的功能,父亲和丈夫角色的缺位,家庭结构失衡。


为了维持家庭结构关系的稳定,孩子在家庭中很自然成为了夹在父母中间,平衡家庭关系的角色,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是想要有自己的自我决定感和私密空间,孩子经常会因为母亲管制自己的网络、零花钱、上网时间、交友甚至饮食,和母亲发生冲突。

二、家庭功能失衡影响青少年 “离家”和“独立”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个体从11岁、12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不仅身体发生变化,心理上也进入到一个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形成阶段,形成自我认同感,知道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逐步开拓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职业技能。

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能够完成从原生家庭的分离,形象的比喻就是心理上的“离家”。

这个阶段任务的完成,需要有一个相对和谐的家庭氛围,作为孩子在家庭中感觉到安全和被爱,青少年才能够安心的“悄悄”开始自我探索之旅。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青少年在需要“离家”的年龄,因为家庭氛围不够温暖,家庭成员不是吵架,就是冷战等原因,另青少年无法安心离家,这好比“自家后院起火,战士无心到前方迎战”。家庭氛围不良,家庭成员之间积累了各种负面情绪,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也充满各种冲突,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4、『青少年停学的心理咨询与援助』

以上,如果您刚好对应到一些问题,请尽量探寻专业支持与帮助,且做好内心的接纳开启成长之旅,

因为,无论如何,针对青少年停学休学开展的心理咨询与援助,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因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家庭心理咨询,邀请家庭成员一起在咨询中,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呈现家庭的关系以及发现维系来访者行为问题的家庭互动模式。


如果是个体咨询,咨询师通过共享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和来访者一起讨论家庭中的成员关系及互动模式。

无论是家庭心理咨询还是个体心理咨询,借助家庭的视角,其意义在于通过对青少年停学个案的家庭干预,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恢复到一个平衡、支持、互动的结构关系,家庭每个成员都能相对独立地发展自我,而发展自我,也是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2018-2019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青少年拒学现象的家庭因素及对策研究”(编号2018GJ053)

[1] 刘录护.西方青少年拒学现象研究述评[J]. 青年探索,2009(01):85-91.

[2] 刘录护,李春丽. 西方青少年逃学与拒学现象的研究与矫正[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02):6-12.

[3] 董莹莹,张若舒.拒学症的临床表现及诊疗[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6):34-37.

[4] Elizabeth Stearns Stephanie Molleretal . Staying Back and Dropping Ou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e Retention and School Dropou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7,(3) .

[5] :Psychology Press,2003:137 -152.

[6] Wanda P Fremont,School Refusal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2003,(8):1555-1560.

[7] 王洪芳,张建新.日本拒学上学概念的演变和原因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 15(4):648-651.

[8] [日]田村毅著,孫美玲译.抢救茧居族[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9] 王晓雪,王旭梅,何强.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0):941-943.

[10] 王洪芳,张建新.拒绝上学概念的演变和原因探讨[J].心理学新进展,2007,15:648-651.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