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房屋养老金制度:多了一个“金”字把人吓一跳

这几天来,一个关乎所有人利益的消息着实让人紧张了一把,国家住建部宣布将推出房屋养老金制度。这让很多人立马和人的养老金制度联系起来,这是不是又要从个人收入中扣钱啊?这是不是要变着法子收房地产税啊?反正一句话,你用任何名义让老百姓再掏腰包,都是遭挨骂甚至可能有人要闹事的问题。


政府赶紧出来喊话了,大家别胡思乱想,不是那么回事啊,所谓“房屋养老金”,其中涉及房屋维修的费用,就是原来正常在物业管理费中包含的住宅专项维修基金,平移到一个叫“个人账户”的房屋养老金上面就是了,不会多让老百姓多交一分钱的。


但不是说,还有“房屋体检”和“房屋保险”这两大大头吗?那就更不用急了,住建部明确说,会设立另一个“公共账户”,里面的钱由政府出资,用于居民住房的体检和购买房屋保险。政府的钱怎么出呢?一部分是地方财政掏出一点,另一部分是从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让金里面腾挪一点,如此这般,问题也就解决了。


老百姓担心的让大伙儿多掏钱这个事算是解决了,但回过头来看,这次的政策推出,恐怕是有点“草率”了。怎么讲呢?连个名称都用得不那么严谨。你看,按照住建部的说法,国家是要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这里面分别列了三项事务,加起来就是所谓“房屋养老金制度”,可是,这个“住房养老金”分明又是三项事务中的一项啊,那两项算什么呢?


我想了半天,原来问题出在一个字上了,就是“金”字,金者,钱也。和老百姓掏钱有关的事项就加上了“金”字,而和政府出钱有关的事项就没有“金”字,这制度和名称是怎么回事呢?


要我来安排这个事,那就简单了,这个制度名称中,把住建部提出的那个“房屋养老金制度”中间的那个“金”字去掉,就叫“房屋养老制度”,其下面对应三件事:一个是房屋体检,一个是房屋维修,一个是房屋保险,这三件事都属于“房屋养老”范畴。与这三件事对应的三类资金表述是:房屋体检金、房屋维修金、房屋保险金,三类统称“房屋养老金”。如果你一定要用“房屋养老金制度”这个名称,也可以,那就把下面三类事项改为:房屋体检、房屋维修、房屋保险,这就不会混淆了。


我继续讲我的设想:设立房屋养老金专项账户,其中包含两个分类子账户,一类是个人账户,里面存放房屋维修金,就是由现在住户缴纳的物业费中的住房专项维修基金平移进入即可,住户不会再多交一分钱;另一类是公共账户,是由政府新设立,里面存放房屋体检金和房屋保险金,资金来源主要是两方面,地方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由这两部分政府资金来保障房屋的体检和购买房屋保险。


这个设计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实的困难是,眼下地方政府的税收财政非常困难,而土地出让金收益又大幅缩减,这种背景下,让地方政府硬硬地拿出部分财政费用和土地出让金来设立这个公共账户,有多大的现实可能性呢?若未来城市财政入账情况有显著改善,税收有效增加,那建立一个房屋养老金的公共账户不是问题,但至少目前相当困难。


回到这个制度的表述上来看。作为国家重要职能部门的住建部,首次向社会推出“房屋养老金制度”的时候,实在是没有认真斟酌字眼,一个“金”字就把大家搞蒙了,只好后来再做说明。建议住建部培养几名尖子操刀手,面向全社会的重要政策、文件,一定要字斟句酌,不要很随意地让人抓了把柄,那就很尴尬了,是不是?


关于“房屋养老(金)制度”这个事,涉及是否让老百姓再交钱这个困局,现在应该是说明白了,名称上的问题,我在前面也做了分析,也算搞明白了。但这个制度背后的情况大家明白吗?未必。我想就这个问题也顺便聊一聊,想必大家也是需要知道的。


说起房屋养老(金)制度设立的背景,其实还真是有点难堪的。有啥难堪呢?我们知道,中国住房体系正在大规模由增量模式转向存量模式,也就是说,往后新的住宅土地出让和新房上市量将大幅缩减,而市面上交易的旧房、老房的数量会大幅增加。什么是旧房老房?按照国际标准,起码得有七八十年甚至百八十年吧,然而,中国过去二三十年来的房地产高速成长中,一下子冒出了3.5亿多套城镇住房,而这些房子中很多的质量并不算高,“水货”真的不少,这意味着,刚刚建成二三十年,部分房子已经显得十分老旧,甚至已经有城市把若干二三十年的“老旧”房子列入当地旧改和城市更新的范畴。


二三十年的房子就“老旧”啦?没错!什么海沙房啦,什么偷工减料啦,什么以次顶好啦,什么高周转抢工期啦,反正这二三十年来中国城镇盖起来的住房,那可是抵得上过去几百年来盖房的总量,那叫一个“爽”,可背后就是一个“危”。危什么?危房啊!别吓唬人好不好?什么危房?连前些年大力推进的棚户区改造的棚户也未必进入危房系列,这刚刚改好的房子,怎么就“危”了呢?


我说“危房”,还真的有点故意,真正按照国家标准的“危房”,这二三十年来盖的房子里,肯定是极少极少。那干嘛讲什么“危”的问题呢?好,危房可以不讲,那不是事实,但这个“危”字,我还真的要认真提一提,要较一下真,我的本意是讲这些二三十年来建成的所谓“新房子”,其大范围已经暗含了潜在的“危机”,甚至部分房子的问题已经在陆续“曝光”了。


哪些问题呢?太多了,比如,部分小区整体设计不合理(容积率、日照采光、配套功能薄弱、体量过大等)、外墙剥落、内部公共空间设计不合理、各类公共设施过早老化、电梯屡屡出事、地下车库严重拥塞、小区整体功能退化、部分小区地基出现问题、维修基金缺乏等等。这些高层、超高层住宅建筑一旦建成,就是长期存在,无法更改,所有问题只能由住户长期硬扛下去,奈何了之?很多小区业主和物业管理方的矛盾难以化解,问题的根源都是这些问题,都是这些潜在的或已经显现的“危机”。


正是由于这些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间快速崛起的、规模庞大的城镇高层居住区日益凸显的困局,导致若干专家已经屡屡在提醒:中国城市很快进入老破旧城市时代,大量的破旧住房遍布城市,成为城市的建筑垃圾,城市也成为不折不扣的“垃圾城市”,这必将把目前看上去光鲜靓丽的城市打入“铁锈”城市的冷宫。


政府对此心知肚明。为了防止这些刚刚建成二三十年的房子提前进入“老化时代”,不得不早早推出眼下我们看到的所谓“房屋养老金制度”,也算有点前瞻性吧,但是,这里面是不是有点尴尬?有点被迫?有点不得不?


大家都熟知唐代那位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写的那首名扬天下的诗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心中的“千万广厦”是要“大庇天下寒士”的。这“千万广厦”在过往的二三十年间,我们建起来了,但“安得”、“大庇”这个民生性的根基有点问题,应该是做得没那么好,我们有点“不安”,政府也有点“不安”,那就把这千万广厦交给“房屋养老金制度”吧,起码在政策上有个兜底的东西,让大家悬着的心也稍稍落下一点来。


至少,这个“房屋养老(金)制度”会让我们现在看上去还算美好的城市不至于因为这千万广厦过早老化而变为“垃圾城市”,毕竟,我们从那些低矮的、生活不便的、品质很差的砖瓦房里刚刚走出来不久,我们住进那些挺拔高大的高层、超高层住宅楼宇的幸福日子还不久,我们大家都热爱自己的城市,那就共同来维护自己的小区、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城市吧,这个事责无旁贷。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