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配套,三线房价,六线县城的松弛感
客家人,农耕乱世的中原流民;
深圳人,工业浪潮的现代移民;
千载万里同为客,
一杯浊酒敬流年。
——致敬龙岗滨海客家
深圳楼市似乎要变天!
二手房的挂牌量下降了9.4%,一夜之间,深圳业主又开始蹦跶了。
但是无论房价多么起伏、前海多么会讲故事,理性务实的深圳人最愿买、也买得起的片区还是龙岗中心城。
好城市要能让人安放家庭。
最早最远的中心城
卷得昏天暗地的深圳人,初到龙岗中心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陌生感,继而又有一种老家六线县城特有的松弛感,在亲切与陌生之间或许还存在某种文化的心有灵犀。
“龙岗中心城”听上去有些累赘的名字,实际上是深圳30年城市化的产物。
90年代初宝安县被一劈为二,新生的龙岗区,历史上并非传统“新安县”范畴,文化上区别于官话粤语,属于次级文化圈的滨海客家人,城市基础非常薄弱。
为了支持龙岗发展,深圳提出“龙岗中心城”的概念,一方面区别于福田中心区,另一方面也是对“龙岗县城”的升级迭代。
尤其强调“城”,既与当时已经成型的“宝安县城”呼应,也包含了人们对未来之城的美好想象,最终成就了深圳最早最远的“中心城”。
经过近20年发展,龙岗中心城向内浓缩出龙岗中心城中心区,包含了区政府、龙城广场、红立方、世贸中心、万科广场等龙岗最精华区域。
向外借大运会之利,延伸出15平方公里大运板块,历经大运时代“体育新城”、后大运时期国际大学城、“东部中心核心区”大运新城,最终发展为依托国际高校和项目资源的大运国际科教城。
作为深圳对中心城区最早的想象,龙岗中心城在规划设计、功能定位、城市布局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深圳两大土特产:城中村与高房价,都与它不沾边,成为最不“深圳”的深圳。
最不“深圳”的深圳
城中村的本质是原住民自建的小产权房。深圳小产权房大规模爆发肇始于1993年,深圳在关外两区推行“以统一征收”为目的全面城市化。
这一历史背景下,独立规划出来作为城市样板的龙岗中心城,从零开始、没有历史负担,碰巧“完美”地避免了城中村的泛滥。
城中村之外,龙岗中心城更与深圳的高房价绝缘。
深圳房价执全国楼市之牛耳,动辄十万左右,而龙岗中心城3万左右的价格,仅仅相当于三线城市。
300万的预算,在南山只够买个豪宅厕所,龙岗中心城却能换个体面的大三房,亲民的价格,使它成为深圳刚需上车的首选之地。
不仅如此,在深圳楼市一波波的涨势洪峰中,拥有最多存量住宅用地、最多商品房小区的龙岗中心城,实质上还扮演了深圳楼市最大泄洪池的角色,有效平抑了畸高的深圳房屋价格。
尽得深圳发展之利,却无一线房价之苦,在龙岗中心城,人们看见另一种深圳。
伴随着龙岗中心城的交通屡次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深圳人将“家”安顿与此,30年前人们的梦想之城照进现实。
反向虹吸
安顿深圳人的“家”
孤悬“城”外的龙岗中心城,最大的短板就是距离。
为了尽可能改变空间差距,龙岗掀起了20多年的交通接力赛。从借大运“东风”而起的地铁3号线到乘“东进”之势而上的14号线,龙岗“进城”的时间从1个多小时被压缩到50分钟。
随着深惠城际未来通车,龙岗中心城就是到南山前海,也将只需要30分钟左右。
交通和居住条件的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携家带口将“家”安在了龙岗。
数据显示,深圳各区的常住户籍人口福田、罗湖出现趋势性下跌,南山后劲乏力,关外的龙岗、宝安两区却增长迅猛,龙岗更是以120万常住户籍人口遥遥领先。
其中,作为龙岗行政、文化和商务中心的龙岗中心城,常住户籍人口比例更是高达62%,在龙岗各街道中鹤立鸡群,成为人们久居安家的首选。
难怪有段子说:龙岗只有两个地方,中心城和其他。
交通、居住、人流之外,龙岗中心城还有逼仄拥挤的深圳极度稀缺的阳光、空气。
信步漫游在空中长桥之上、斜阳树影之下,深深理解为什么数十万人宁愿早高峰被挤成面包片也要住这里。
开门推窗即是绿,天阔地远任我飞,人们不必像陀螺一样被无尽地驱使,生活恢复它本来的面目,“城市主人”找回该有的体面和尊严。
住在龙岗中心城,天都是大的。
在苟且和躺平之外,龙岗中心城给了深圳人第三条道路,一如三百年前的滨海客家。
感受滨海客家文化
推荐参观
龙岗老墟、鹤湖新居
大田世居、西埔新居
龙岗土著必吃榜
不是所有餐厅都能叫美食
唯有经过时间淬炼、舌尖挑剔的美味
才值得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