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岁尾招商风急浪高,警惕三重过剩现象!

临近岁末,各地再次打起来年的主意,尤其是在这个经济严重缩水的2023年行将结束的时候,各地都急迫地要把这时运不佳的年头快快送走,期盼新来的2024年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各地政府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大招商!


12月5日,深圳市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宣布:12月8日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将在号称全球展面最大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以“开创新格局 共享新机遇——投资深圳 共赢未来”为主题,采用“1+1+12+N”的系列活动形式组织筹办,即1场主活动、1个招商成果展示区、12场区级招商大会、N场海外分会场及产业(行业)招商活动。


大会将邀请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高层以及外国驻华领事、外商协会代表等参会,预计参会来宾超1000人。大会上,一批重大项目将现场签约。大会还将发布2024年深圳招商引资系列举措,充分展示深圳欢迎全国、全球客商投资深圳的最大诚意。


作为向外界展示发展成果和营商环境的重要舞台,深圳全球招商大会201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至2022年累计洽谈签约项目已经超过900个,涉及意向投资总额超过3万亿元。


临近深圳的东莞今年整体经济形势表现偏弱,东莞的急迫心情可想而知。因此,东莞也不甘落后,在深圳宣布即将举办全球招商大会的前一天,即12月6日,东莞就举办了以“万千东莞引链全球”为主题的2023全球招商大会,并同时开设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5个分会场。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上阵,中国电子、拼多多、OPPO、vivo、京东、百度、阿斯利康、小米、特斯拉、东方富海、深创投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知名企业、上市企业、知名投资咨询机构超1000名嘉宾参会。


大会现场举行了2000亿高质量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及万亩产业用地挂榜招商仪式。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由招商引资专项基金、产业转型发展基金、创新创业基金、产投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城市发展基金等六大基金群组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面向全球推出的45块产业用地总面积达12000亩,会上重点发布了15宗半年内即可摘牌供地的产业用地,聚焦引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数字经济产业、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高端服务业等产业方向的优质企业。


本次大会签约产业项目359宗,投资总额2180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东莞期待这些重大项目能为东莞下一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


放眼望全国,类似的大大小小的招商活动在这个特殊的岁尾可谓如火如荼。在各类招商会上,一个熟悉的字眼不断跳入我们的眼帘:意向签约。几百亿、几千亿,数字很漂亮,起码能鼓舞一下大家的士气嘛,当然算是一个能够说得过去的“政绩”表现。


然而大家都明白,这些投资只是“意向”,最后到底能真正落实多少资金和项目,谁也无法打包票,可以肯定地说,任何城市的招商“意向”投资额,最终都会打很大的“折扣”,真正到位的资金和项目都是缩水的。


其实,伴随这种大招商的真正问题还不是什么“意向”投资不到位,而是招商平台建设和项目投资选择方面的困局。目前,各地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连环困局,主要表现为如下三重过剩现象。


第一重现象:园区供给过剩。


现在各个城市似乎都把宝押在科技制造上面了,都在大规模建设科技园区、产业园区等等,最可怕的是,各地都是背对背做规划,而且很多城市的各类科技产业园区很多、面积很大,相互不通气,没有产业链供应链概念,没有区域一体化和上下游概念,没有整合式、互助式、共享式概念,都是各管各的,这让我想起来改革开放后,各地也是如此模式发展,导致全国各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产业园区总规模远远超出现实需要,仅规划进入开发区的人口总量就高达40亿人,严重脱离国情和实际。现在,这一轮园区开发再一次显示出这种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全国园区总量和面积的严重超量,到头来必然是园区供应严重过剩,招商非常困难,空置率高企,投资资金沉淀,负债压力陡增,经营亏损加剧。


近日我的一位好友、一个有名的园区运营商旗下的某园区老总和我电话聊天,他告诉我,他的园区已经连续几个月没有招到一个客户。这种囧像固然有当前宏观经济低迷的影响,但是与园区太多、竞争太激烈也关系密切。


我就想在此说一句,如此扎堆式地投资开发科技类产业园区,这种重资产的投资模式,往往涉及到数十亿的投资规模,难道你们不做市场竞争力研究和产业布局分析吗?君不见,深圳都在搞“工业上楼”了,想想看,周边城市未来的工业制造类园区的再发展将会有多难?


第二重现象:产业资本过剩。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一个特殊表现是,过去称王称霸的房地产投资呈现萎缩态势,而代表产业经济的制造业投资总体呈现积极上升的态势。今年的新能源汽车投资及制造、充电桩产业、通讯电子类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等关键领域的投资规模和产业规模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然而,表现繁荣的背后早已形成显著的隐忧。例如新能源汽车领域,在近年来迅速占领全球领先地位后,现在国内正在由一片蓝海快速进入红海时代,主要是进入这个领域的投资和企业太多,很多车企事实上一直在亏损和勉强维持,到底能支撑多久,都是问题。最新动态是,新能源汽车已经在由前期的电动化模式向后期的智能化模式加速转型,可以想见,未来几年内,必然有一批车企及其投资出现丢盔弃甲、退出市场的事件发生,而且不是个例。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投资将成为产业资本过剩的牺牲品。


第三重现象:新科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这个事在中国并不新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发生过多次产能过剩的困局,例如农产品过剩、日用消费品过剩、电器产品过剩、工商物业类产品过剩、住房过剩等等。


如今,在举国推进科技制造业发展的大起步时代,一些新的科技类制造业产能及产品竟然也早早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特别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现象,不能不令人警惕。比如当下最热门的手机和新能源汽车,总需求仍在,但在经济下行空间,很多人收入减少,现实需求萎缩,而从供给侧看,很大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得很艰难,甚至完全卖不动,已经在为新科产能过剩的困局提前做“贡献”了。直白说吧,退出市场是迟早的事。


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主要由市场调节,出现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现象并不奇怪,但是,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在导入一种产品的时候,理应做极为周密的市场调研和产业布局,尽量避免成为被产业大潮过早淘汰出局的“过剩儿”。


透过当下各地热闹非凡的大招商以及靓丽的“意向”投资成绩单,我看到的不仅是未来各地可能成长起来的、能够成为当地经济及财政支柱的科技制造类产业和产品,更有一大批可能招不到商或运营困难的产业园区,一大批陷入投资困局的产业类投资,一大批成为产能过剩牺牲品的产业及产品。我真心希望这些困局不会发生,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而且会大面积发生,更何况现在已经在发生。


由此,我在各地大招商的善举和兴奋之下,专门给大家发这么一篇显得有点“不和谐”的文章,意在提醒各地,不要仅仅满足于做大招商的表面文章,更要坚定地、科学地、实效性地引导投资扎实落地,稳健操作,让投资者、产业商和运营商都能真正担负起振兴科技制造业及城市经济的重任,而不是成为急功近利、华而不实的招商投资之后的城市科技产业成长的绊脚石和拖累者。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