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新政后,楼市意想不到的变化

楼市新政落地两周,市场有什么变化呢?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二手房挂牌量的增长,超过了销售量。以一线城市为例,新政后一周(9.4-9.10),二手房新增挂牌量环比增幅比销售量高出18个百分点。各地二手房挂牌总量都在创新高,京沪穗基本都在15-16万套,二线城市如杭州、重庆、武汉等都超过了20万套。


数据来源:诸葛找房研究院


而且,二手房的挂牌价格基本都在往下调。显然,就如同上一篇文章《楼市形势,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讲的,本轮楼市纾困产生了一个新现象——“资产腾挪”,即“认房不认贷”提供了一个绝佳机会,在楼市进入“下半场”的窗口期,“卖掉差房子,换成好房子”。


哪些是“差房子”呢?大城市在外围区域摊大饼扩张制造的各种新区,都市圈外围区域(比如环京、环沪、珠三角外围),无学校优势或功能退化的老破小等。触发置换,除了“认房不认贷”,还有一个的因素,就是2016年以来,我们第一次经历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地产周期。


也就是,2016-2021年上半年的上涨周期和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下行周期。这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大范围的、普罗大众都体会到的房价实质性下跌。热点城市外围区域,房价普遍下跌30%左右,中心区则下跌10%左右,而非热点城市的房价已阴跌了2年以上。


数据来源:wind


在这之前,“房价只涨不跌”是顽固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次新房”(楼龄在10年以内)的挂牌量仅占30%的份额,绝大部分是老房子、小房子,其中确实有很多人要换房,但更多的是“资产腾挪”。因为,2021年下半年到现在,这一轮房价调整持续2年多,也让不动产“价值分野”的特征为越来越多的人肉眼所见。


举个简单的例子,近期各大城市外围区域、都市圈非核心城市,新房价格腰斩、4.8折销售,二手房跌破首付的案例很多。本质上讲,就是城市过分摊大饼,而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没跟上,规划过于宏伟和高端却没有落地,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这种分化或“价值拷问”才刚刚开启。



笔者并非是“唱空楼市”,而是要告诉大家,过去十几年那种由各方共同托举而催生的楼市过度繁荣结束了;那种靠地价拉升、房价预期、杠杆驱动、规划炒作等共同驱动的需求膨胀,一去不复返。即便真实需求还很大,即便新市民需求还嗷嗷待哺,但价值重估产生的阵痛,不得不要承受。从金融属性主导转到居住属性(落实“房住不炒”),除承受痛苦,还需时间。


当下,“无形的手”力量太强大,有形之手的限价不得不松动!


比如,价格控制最严的北京,近期二手房指导价限制,松绑了。海淀区29个热点学区,超出指导价的房源浮出水面。为什么这么做?


一方面,这29个小区中有18个小区的二手房价相比2021年下跌,指导价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另一方面,在二手房挂牌量不断创新高的情况下,恢复价格更高的“真实价格”,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平稳大家对二手房的价格预期。


其背后反映的是教育均等化、“幼升小”人数减少,导致学区位置超高价越来越举步维艰,而其“老破小”的弊端开始显现。担心城市中心区价格撑不住,预先把还在高位的价格信号释放出来。事实上,在北京之前,已有深圳、西安、东莞和广州等14城取消了二手房指导价。


另外,深圳在4月底取消了二手房参考价格。因为越来越多的二手房低于参考价成交,参考价没有意义了。当初,设立参考价是希望以“价格锚”引导市场预期。当资产腾挪的“卖盘”越来越大,“价格锚”弱化,不得不退出参考价,恢复真实价格的加杠杆效应,以稳定房价。


数据来源:乐有家


在“7.24”重要会议做出“要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以后,过去十几年针对“楼市过热、供不应求”时期的一揽子紧缩性政策,都要退出了,包括近期热点城市退出限购。这不是周期性的,而是方向性的。不仅二手房价格管控取消了,新房也一样。


近期,长沙、成都、广州等地,取消了新房价格管控。据财新报道,有多名业内人士透露广州近期取消楼盘限价:“项目开盘前,开发商仍要进行价格备案,但官方不再提供指导价,开发商可自行决定价格,可涨可跌。” 位于第一梯队琶洲片区某网盘,之前备案价一直不能超过14万/平,最近有消息传出,项目备案价已高达16万/平,大户型甚至达到22万/平。



所谓限价,一是限涨,二是限跌。限涨满足调控,限跌保卫地价。未来一段时间,限涨和限跌,估计都要退出了。放开中心区高端盘限涨,既能稳定房价预期、稳定地价,避免“补贴富人”,还能多收税;放开外围楼盘限跌,既能稳定销售,加速去化,还能纾困开发商资金链。


更早之前的8月份,珠海一房企“五折卖房”、惠州某楼盘“4.8折卖房”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随后,这两地住建部门表态,降价推盘做法为合理的市场行为。因为,开发商可以每个季度申请调整一次新房备案价,调整后只要售价不低于备案价的85折,就可以正常办理网签。


所以,该涨得涨,该跌的跌,这是未来的常态,也是“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新形势”的必然现象。以前经常说,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现在,这个逻辑依然很灵验,因为过去十几年的楼市繁荣期,基本是富人、中产的游戏,新市民和外来人口多是看客。


现在,只要价格跌到位,跌到心理预期,就会有人入场买房。很简单,对3-4亿的新市民、年轻人、外来人口,他们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愿望很强烈,有的要结婚、有的生了娃,有的厌烦了“租房-搬家”循环的漂泊,需要一套房子才踏实,才能彰显自己是真正的市民。


因此,就像不久前汽车大降价,新能源汽车下乡,从而让之前高不可攀的汽车耐用消费品进入普通百姓家一样,未来房子也会咣当一声、迅速下沉,成为多数人可消费得起的商品了。大家可能不这么认为,有人就说,你看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家庭还是租房住,甚至租一辈子。


从近期各地政策姿态来看,依旧通过刺激楼市需求端来救财政、救投资、救消费。


但问题是,房地产已经饱和了。


近期,中心区的改善新盘受欢迎,但如果考虑到这几年中心区大规模放量供地、加速旧改,未来中心区也不缺房子。如此这般,市场就得下沉,这与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老三大件、新三大件,普及汽车的逻辑是一样的。一开始,只有富人消费得起,到后来,中产人群开始进场,再到后来,量产降低成本,普罗大众都消费得起。


当下的房地产,金字塔的需求结构下,顶尖的富人早就饱和了,中间的中产换房(所谓刚改)也经历了几年了。再往下看,还有3-4亿的新市民嗷嗷待哺,这可是个巨大的市场呀!怎么能把这部人人群纳入市场呢?可以参考普及固定电话、新老三大件、汽车的做法,那就是降价。



数据来源:自媒体楼市黄大大


房地产太重要了,还需要需求端做文章!但价格太高,怎么扩大市场范围呢,就是降价,这个过程已开启。


一方面是外围区域,这个区域的广义库存大(消化周期在5年左右),同质化竞争严重,价格下调已开启;另一方面是城区内功能严重弱化的房子,价格回调也已开启。还有,就是前期规划的产业、配套服务没有落地的区域,也面临这价值重估的压力。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