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国家队开始收房了!


01


从“5.17”到现在,有超过50个城市宣布,收购存量商品房做保障房!


除了郑州(10.6万间)、重庆(4207间)、济南(3000间),其他规模都不大、进度也慢!原因是,配售型保障房售价为商品房的4-5折。国企收购的时候,只能把价格压到地板上。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这样的话,开发商一定不干!这么低的价格(比如打五折),我自己也能卖得掉,为啥要卖给你国企/政府!


于是,摸底的结果是,不理想!


但问题绝不止于此!


我们要明白的是,做保障房,收购价一定很低,开发商大抵不会答应的,那为啥还要推这项政策呢?答案就是“保交房”。5.17的主题就是“保交房”攻坚战,提出收购,指向那些存在保交房压力的开发商。老百姓买房,可是缴清了钱的,为啥有保交房压力?因为钱被抽走了。


照理说,开发商自己打折,把房子卖掉,不就完成了保交房了嘛!问题是,开发商卖不掉!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同比下降39.5%,连续跌了三年,降到历史最低;楼市回温的6月份,据CRIC调研数据,重点30城平均开盘去化率27%,而过去2年,新房去化率一直就是这个水平。


开发商卖不掉,政府兜底收来更卖不掉。很简单,市场效率才是最高的。不过,有一种情况,政府收过来是有效率的,就是做保障房。因为,保障房欠账太大,当下楼市“断层”,与此有关:


  • 有钱人不买房,甚至开始挂牌卖房;

  • 本想换房的中产,正在就业、子女教育上内卷,换不起、不敢换;

  • 没钱的人挺多,新市民就有3亿,但买不起。


政府以很低的价格收过来,既解决了保障房的筹集任务,也能去化商品房库存、活跃市场,还能借助大规模保障房来稳定行业、扩大内需。可谓一举多得。但有一个前提,收购价一定要低。


首先,商品房价格也在下降,市场预期比较弱,保障房价格足够低,年轻人、新市民才会买;


其次,价格足够低,国企用贷款收购回来,再去配售,才能实现资金平衡,才能让这个事项可持续。


最后,价格足够低,才能避免道德风险。政府收购,不是救助开发商,而是开发商自我救赎,毕竟保交楼是开发商的主体责任。


02


去年国家发布了14号文,开始大规模建设配售型保障房,并将其置于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目的就是想通过住房的供给侧改革,将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匹配起来。


这类房子最大特点,就是价格为同品质、同区域商品房价的4-5折!


为何定这么低的价格?现实使然!


以85后、90后、0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新市民,他们是市场的绝对主体,但天然分成两类:一类是父母能提供支撑的(要么支持买房,要么在就业地有房);另一类是无法提供支撑的。


后者应该是大多数!


而且,这一群体是在计划生育最严格时期出生的,他们甫一进入社会后,面临着的残酷现实是:


  • 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口减少、内需转弱;

  • 地产长周期下行,经济转型,就业内卷;

  • 教育红利衰减,不得不加大下一代投入;

  • 房价还在历史高位,居住成本居高不下。


总结来看,代际不公平问题十分严重,改革的收益&成本在代际间分配不公平是目前的主要矛盾。在这之前的人群(85年前、70后、60后),就业不愁,还享受着丰厚的资产收益,手上的房子涨了几倍、十几倍了。现在,要么执掌着重要岗位,要么手上有几套房(即便一套房,也没有居住支出),要么在等退休(多数为体制内,退休后的待遇很丰厚)。


当下,不管是内需疲弱,房价下跌,消费降级,生育率下降,躺平心态蔓延,悦己性或即时消费备受推崇等,都与代际不公平有极大的关系。说白了,25-40岁的新市民负担太重,但赋予的历史使命却没有减轻(比如刺激汽车消费),只能以用脚投票的集体行动,表达不满。


最年轻的深圳,有代表性!


居民生活支出上,深圳与全国相比,居住支出上的占比差距最大,深圳比全国高了近4个百分点。但这只是一个平均数,考虑到深圳是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城市,剔除高收入对平均数的影响,可想而知深圳普通年轻人的压力,这也是为何深圳的房价收入比能达到30倍左右。


表:2022年全国居民和深圳居民支出结构的差异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03


因此,大规模筹建保障房,特别是低价的保障房,一方面是纠偏供需错配,让支付能力跟得上。但是,从本质上讲,就是要纠偏代际不公平,对现实世界的巨大冲击,比如提振生育率。


刚刚过去的6月份,楼市表现不错,业内喜大普奔,新周期来了、市场触底了。但拉开结构看一看,现实很残酷。


乐有家数据显示,6月深圳全市二手房过户4172套,同比上涨73%。1-6月份,二手房成交21394套,同比2023上半年上涨32%,是近3年上半年的新高。


但从成交总价看,只有300万以下的占比在上升(升了4.3个百分点),300-500万的持平,其他价格段都在下降。


这说明,还是以刚需和刚改为主!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而且,“以价换量”的态势非常明显。低于参考价成交的占比达到84%,其中低于参考价20%以上的占比去年下半年翻了一倍不止,低于参考价10%-20%的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


涨价成交的占比,急剧收缩!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上海也一样!


6月份,上海二手房交易达2.4万套,创下近三年以来的次高峰。从成交结构看,有几个特征:


  • 环比涨幅前三的板块,都来自外围的松江区(梓闵、车墩、新桥)

  • 成交总价段增长最大的是300-500万(7.03%)、300万以下(2.84%)

  • 成交面积段增长最大的是70-90平米(8.29%)、30-50平米(5.47%)

  • 成交楼龄段增长最大的是1970年之前(32.2%)、1970-1980(5.56%)


可以讲,低总价、低单价的二手房,带动了6月份楼市的回温,这与新市民、外来人口为主的刚需是匹配的。而且,5.17以后的政策纾困,比如上海、深圳,也主要在激励外来人口和年轻人。


显然,他们才是需求的主体,也是对价格非常敏感的。进一步讲,新市民为主的刚需大规模入市,驱动因素就是房价降到位了。易居研究院统计的50城房价收入比,从2021年的9.8倍降至2023年的8.8倍,2024年应该会低于8倍,与6倍左右的合理水平差距不大了。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按照300万总价的房子来计算房价收入比,大概率在6倍左右了


04


不过,现在能“上车”的刚需,还是有一定支付能力的,或者说属于中产人群。对于3亿新市民、年轻人和外来人口中的大多数来讲,300万的房子也是探不着的。当下的形势是,中产人群规模比较小,低收入规模大,当投资需求褪去,高收入不想买,楼市需求就断层了。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注:最低20%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仅占全部样本家庭资产的2.6%,而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63.0%,其中最高1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47.5%。


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仅占全部样本家庭资产的2.6%,而总资产最高2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63.0%,其中最高10%家庭的总资产占比为47.5%。


所以,国家队进场收房是必要的。但是,必须要做到收购价格足够低,才能实现多个共赢,既去化了库存,也筹集了保障房,还能推动保交房,更能让供需匹配,让“做大保障房”的事业可持续,最终在旧模式出清的同时,逐步建立新发展模式,让行业和市场稳定下来。


即便新建商品房市场可能继续下滑,但行业能够稳定下来!


市场对政府托底式救助抱有希望或幻想,所谓托底,就是大放水,不计成本。基本逻辑是,政府承受不了下行,一定会救助。2008年金融危机时如此,2014-2016年棚改时如此,这次也一样。之前,市场上小作文就有几万亿的传言,但出来的是3000亿,足以说明一切。


多说一句,无论2008年四万亿救市,还是2014-2016年棚改(每年2万亿),政府/国企都没有直接下场,不计成本、托底救助。更多的还是发挥市场力量,即银行大规模投放贷款(含PSL),市场主体(开发商、城投国企、购房者)愿意承接杠杆、拿地买房和扩大交易。


当下,在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在更强调控制债务的情况下,更不可能托底式救助。有人问了,如果这样,国企/城投下场收购,岂不是无疾而终。也不是。我个人的观点是,时机还未到,当下正处于博弈的阶段,包括摆正思想的博弈,也包含价格的博弈。


当下及未来,白名单融资对接,正在另一个层面托底(民生保障、风险防控)。在旧模式的层面上,市面上兜售的资产包会越来越多,包括土地、项目(在建、在售)。当价格真的到了地板上,国家队就会进场打扫了。这时候,既托了底(防风险),也最大程度降低了收房的成本。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