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深圳能否扛起楼市复苏的“大旗”?

春节后,深圳楼市走出了一波独立的行情!


01


据深圳贝壳研究院日前监测数据显示,节后四天(2月18日至2月21日),深圳二手房的新增客源量相比春节前四天(2月6日至2月9日)增长了340.3%。而带看量更是飙升了1288%。二手实际成交量创近五年新高,同比增长163.6%,即便是和2019年相比,涨幅也在87.1%。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新房方面,“开门红”的喜报很多。上周元宵节的周末,深圳的新房行情更是冲上一个小高潮。据深圳链家的数据显示,上周日深圳新房成交量超70套,比之前单日成交增加了一倍多。

 

深圳节后楼市回升,有三大触发点:

 

一是,节前的2月7日,深圳大尺度地松绑限购政策:入户即可以购房,户籍无须“3年入户、3年社保”;非深户社保要求从“5年缩至3年”;单身、离婚人员购房限制退出。尽管未放开户籍限购套数,但深圳落户门槛低、单身年轻人多,入户即可购房,意味着限购大尺度松绑。

 

二是,深圳房价的大幅度调整

 

1月份,70城中深圳二手房价跌幅(环比为-1.6%)最大。这只是深圳房价深度下跌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从2021年5月份开始,深圳二手房价已经持续下跌33个月,一线城市中下跌最长。当下,很多片区的二手房价格回到2019年的水平,下跌40%甚至腰斩的不在少数。

 

三是,春节后5年期以上LPR下调25个基点,极大地降低了购房成本。

 

纾困楼市,政策有效期大概2-4周。2023年8月底启动认房不认贷,2023年底一线城市调整限贷,收缩普通住房认定标准,都是如此。成交量方面,拿京沪穗来看,政策后一周相比前一周,反弹幅度平均50%左右,然后逐周递减。目前来看,深圳延续“短周期”的政策效应逻辑。

 

但此次,深圳短期反弹明显要大一些。分析原因,核心是此次深圳触碰到了一线城市调控政策的核心——限购。入户门槛低,外来人口多,创业氛围浓厚,导致深圳楼市是一个弹性很大的市场:限购政策持续偏紧,积蓄伺机的购买力;限购政策松绑,也必然释放一些需求。

 

这其中,人口的变动很重要!

 

相比2016年,深圳户籍人口增长了近200万,而广州增长了165万、京沪只增长了50-70万。为什么从2016年算人口增幅呢?这是因为,2015年是深圳房价涨幅最大的一年,房价水平从年初的2.5万元/平米涨到近4万元/平米,平均涨幅超过50%,部分区域翻了近一倍。

 

深圳的年轻人真正购房难,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的!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高房价、去杠杆,刚需被挤出、改善链条转不动,投资需求退出!这几年,深圳住房交易跌幅,也是最大的。

 

相比高峰期2020年9.3万套的二手交易量,2021-2023年,深圳二手交易分别为4.07万套、2.17万套、3.28万套,连续三年深度下跌。二手房总价低、选择范围广,是新入户人群的首选。由此可以讲,新入户的人,或预期不佳、或收入不够、或没有资格,总之买房的比较少。

 

深圳户籍人口50%左右、常住人口30%的住房自有率,也说明这一问题!

 

总之,前些年入户的人口多,积累了很多要买房的刚需、换房的人群,都在等待。限购政策松绑,释放出巨大的购买潜力。而房价的深幅调整,LPR的大幅度降低,也促成这些购买力释放。

 

这是节后深圳楼市反弹的主要逻辑!


02


深圳楼市能否扛起楼市复苏的“大旗”,能否再现“领头羊”的本色?要看看供需两端,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供给端放量、有效供给增加,这是大趋势!

 

2023年,深圳批售了7.28万套的新房住宅,相比5年前基本翻倍增长。这是深圳推进住房供给侧改革,努力打破“土地紧约束”的成果。2019年以来,深圳每年新房住宅用地供应都在300公顷以上,比之前翻了一倍左右。于是,深圳的新房供应,也在不断上台阶。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如果考虑到二手房还有10万套以上的挂牌量,以及年轻人买房年龄推后(首次平均购房年龄推至35岁),顺应租房需求崛起,租赁供应业已成为供给端的重要一支,供给端放量的局面已然形成。而且,多方供给相互竞争。比如,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消失,需求回流二手房。

 

这导致新房交易量下跌!

 

2023年,深圳新房住宅卖了3.16万套,降至5年来低点,同比下降了8.2%,连续2年下降。这意味着,2023年7.28万套的新房供应,大部分没有卖出去,这与30%的去化率是一致的。

 

未来,传统产业空间在收缩,用地和规划调整更加灵活,更加重视内需扩张,外来人口、人才群体、新市民的住房问题倍加重视。比如,深圳还要大规模推进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因此,住宅用地和新房供应还会继续呈现放量态势,供给将不再是深圳楼市的约束。而且,供给端之间的竞争,比如新房与二手房之间、新房之间、交易和租赁之间等。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03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供应的有效区域在增加,或者说地段价值在拉平。从销售区域来看,除宝安、龙华、龙岗以外,光明、坪山的交易量也在崛起,甚至超过了南山、福田和罗湖。

 

一方面,轨道交通延伸、教育均等化,外围区域成为有效供应区域;另一方面,外围新盘在学校配套、交通配套、品质打造方面,也开始同质化。对于收入有约束、在中心区上班的刚需来说,选择外围的哪个区域购房,重要性在下降,这也是渠道拓客肆无忌惮的主要原因。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当前面临的现实是,收入和购买力减弱,为了省下通勤时间而选择中心区的高价盘,这种意愿在下降。

 

二手住房、租赁市场也是如此。

 

2023年,二手房交易量反弹幅度最大的是坪山、宝安和龙华,分别增长66.9%、63.4%和57.8%;外围四区坪山、盐田、光明、大鹏租赁交易合计占比约为11%,比2022年扩大3%。

 

包括租赁在内,房屋的供应量在增长,供应的区位在扩展。区位之间在选择性上的差距在缩小。综合考虑收入、就业、通勤、教育等后,外围房源的性比在提升。当然,对于高收入人群来说,中心区依然是首选,但支撑深圳楼市稳定的力量,主要还是最广泛的中等收入及以下人群。

 

因为,需求端的数据,更加严峻!

 

低总价房源交易增长,是2023年深圳楼市的主旋律。新房方面,2023年400万以下总价段新房交易占比近29.1%,增长幅度最大,相比2022年扩张了6.7个百分点;400-700万总价段占比44.7%,相比2022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700万以上占比26.2%,比2022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也就是说,刚需型(400万以下)购房增长,改善型(400-700万、700万以上)在减少。

 

这说明什么?

 

即便2023年国家及深圳大力度鼓励改善型需求,比如“认房不认贷”、放松普通住房认定标准、降低二套住房贷款比例,但改善型购房增长并不明显。我们看看二手房是否也如此。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从上图看,300万总价的二手房占比超过30%,比2022年增长了3.3个百分点,其中200万总价以下的增长2.9个百分点(很多人怀疑,深圳还有200万以下的房子)。其他各总价段交易的二手房占比都在下降。这与新房的逻辑是一致的,刚需购房增长,改善型购房收缩。


04


过去,我们一致认为,深圳房价上涨、居高不下,刚需在被抛离。

 

为何说,刚需购房增长,改善型购房收缩?

 

当涨价预期消失,就业和收入的预期恶化,改善型购房的需求动力就会减弱(反正也有房子住)。当然,改善型(含高端改善和持有型投资)住房需求,在2016年之后,就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了。2015-2019年,新兴产业繁荣,带动改善型需求;2020年以后,新房、二手房价格倒挂,也带动改善需求。现在,这些因素消退了,改善型需求的动能也就削弱了。

 

这在深圳表现更明显。

 

深圳的改善型需求,主力集中在几大行业,比如房地产、金融业、互联网、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等。

 

这几年,这几大行业的收缩和调整,在深圳最明显。因此,这对于改善型需求是非常大的影响。

 

但前面讲了,前些年深圳人口增长快,入户人口多、非户籍年轻的常住人口也多,这些人都是年轻的刚需购房人群。但受制于收入不够、房价太高,加上房价在跌,不得不推迟买房。

 

现在,房价跌了,利率也降了,基于结婚、生子、学校等需求,必须要买房了,于是就表现为低总价房源交易增长。

 

因此,节后深圳楼市的反弹,原因很简单:


前期人口增长快,刚性的购房需求一直在积累。近期房子价格下跌,很多片区跌到位了。低价的外围区域加大了轨道、教育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供应,成为有效供给区域。于是供需开始匹配。

 

尽管交易量增长了,但价格还在下跌。

 

新房没有了相对二手房的价格倒挂优势,加上供给量大,相互厮杀还在进行中,比如近期外围某楼盘近乎腰斩的降价营销导致的舆情。二手房方面,近期根据自媒体监测,2月监测的84个有效片区中,挂盘均价下跌的片区有64个,占比为76.2%,与1月份基本一致。

 

在房源供应量大、多方供给(新房、人才住房、二手房、租赁)分流需求、渠道间竞争激励,买房的焦虑感大大降低。同时,尽管交易量反弹了,但需求端以刚需为主,其对单价和总价都比较敏感。在可选范围广、卖家竞争的情况下,买家单方面抬价行为会迅速逼退买家。

 

被庞大的供给和敏感的需求压制着,价格很难反弹。反过来,也对交易量继续回升形成制约。不过,这都不重要了,政策已开始转向保产业链、保内需。未来,深圳更关注的是那些无房的年轻人、外来人口、新市民,这些人群在1500万左右,也是深圳房地产行业体量稳定的关键。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