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重要的会议,特别的信号

4 月 29 日的政治局会议,有新说法。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01.


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这意味着,近段时间,各地如火如荼松绑调控政策,纾困市场,得到认可,也是必要的。在这之前,顶层对于楼市的基调是“房住不炒”下满足合理需求,但如何处理“房住不炒”和纾困楼市,各地比较为难,所以就出现“只做不说”、辟谣等。

 

地产下行幅度之大,冲击到了“稳定”的底线。

 

行业稳定,是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当下的楼市下行,还不是销售或价格下行,而是全链条下行;不是短暂下行,而是持续性的下行,即“需求端疲弱+房企债务风险→供给端土地市场冰冷→开工下降→开发商继续打折促销→销售端不稳→需求端疲弱+房企债务风险”。

 

这个恶性循环难以打破,市场已经失灵。一批次供地,即便是东莞等这样的库存很低的热点城市,流拍率也高达80%;杭州、合肥、深圳等算是优等生了,但要不是“价格倒挂”、国企托底、给房企让利,土地市场也萧条的不得了。土地骤冷,主要原因在于行业陷入困境、没有信心,导致了从土地到开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下行。行业全链条下行,冲击到了投资、基建、就业、财政……

 

因此,高层的认可、肯定,算是一剂定心丸,各地因城施策的灵活性、主动性在增加。二季度,政策全面纾困,为市场筑底打提前量,待到三季度、下半年,争取把失去的补回来。


 

02.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之前,重要会议对此的表态是,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当然,刚性和改善性需求,都是合理需求。换个表述,有什么不一样呢?高房价、高成本、需求弱的背景下,对刚需、对改善,是要大力扶持的,降成本或降门槛。

 

所以,限制性政策,金融、税费政策,全面登场了。

 

之前,各地小打小闹,在公积金、补贴、入户、人才等政策上,没少下功夫,但见效不明显。为什么?调研时,都在讲“信心不足、预期悲观”。背后的根源是,高房价的局面未变,但收入、就业、预期等支撑房价的根基,已不忍直视。通过降门槛和降成本,将受抑制的需求释放出来。

 

售楼处人多了,媒体报道了,成交量上来了,预期就好一些。预期不稳或悲观,这是当下最大的问题。预期好一些了,需求就好一些,那些近期不打算买房或观望的人,也会进入市场。

 

当下,楼市的基本盘就在几大中心城市和都市圈,这些区域,占到了全国楼市交易面积的65%以上、交易金额的80%以上,稳住这些区域,全国就稳定了。这些区域,新市民和毕业生集中,前几年房子交易量大,换房需求也多,所谓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

 

政策选择上,金融政策会全面回归“认房不认贷”,热点城市的非热点区域,首套首付比例降至20-25%;税收政策会全面启动“降成本”,比如增值税免征期“5改2”等。调控政策本来就是短期化的、逆风向行事的权益之举。楼市热了,就收紧,冷了就松绑,没啥大惊小怪的。

 

由于居民收入和预期下降,降成本应该是政策首选,除税费成本外,按揭利率会继续且大幅度下降。一方面,目前主流城市首套房利率为LPR+60多个基点,远高于差别化政策要求的最低水平,未来会大幅度下降,直至LPR的水平;另一方面,5年期LPR进入新一轮下降周期。

 


03.


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这是个新提法,关于预售资金监管,年初住建部已经发了预售资金监管新规。重点内容是:除了重点资金要监管之外,其他都可以提取,但这可能还解决不了问题。

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很多项目不仅挪用预售资金,还“超融”,导致现金流不足以覆盖债务。银行、信托或其他金融债权人作为抵押权人,把预售资金锁死了,不让提取。因为,一旦提取出去了,这个资金就可能和自己没关系了。所以,就导致资金躺在那里,但项目烂尾或停工的局面无解。

 

另外,各方债权人都来索取债权保障,多方博弈、僵持不下。既然谁也拿不到,那资金就别动了。优化预售资金,各方让步(承担部分损失)、新老划断是较好的思路。新资金进来以后,封闭运转,辅以政策扶持(比如容积率,规划调整等),通过新项目盘活,释放新的预售资金。

 

这样,首先确保交楼,然后偿还新的投资方,剩余资金去解决其他债务。通过局部一个项目、一个项目修复,将整体盘活。这个方案的前提是,有人要承担损失,特别是那些违规的。如果想通过楼市回升,再来一波行情解决问题,估计是不可能的,因为那就是全民买单了。

 

优化预售资金监管,这是供给端的举措。在供给端,此前的纾困策略是“收并购”,目的是解决开发商债务风险对地产源头的冲击。显然,开发商债务风险久拖不决,造成的局面就是,土地市场持续萧条,开发商降价保现金流,银行和购房者担心风险,不贷款、不买房。

 

这是当下楼市困局的“总根源”。

 

自打去年12月央行发布鼓励“收并购”的顶层设计以来,相关政策举措、努力不可谓不大,但是雷声大雨点小,有人着急、有人看热闹。如果净资产不足以覆盖债务,承债式收购就很难。问题盘根错节,让步很难。怎么办?市场稳定或回升,创造出条件,这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就不难理解上面的政策了。


 

04.


每次重要会议,有机构媒体就会推敲会议通稿的文字。有几次,会议都没提到“房住不炒”。这一次,楼市下行得这么厉害,还是强调了“房住不炒”,可见定力之强。言下之意,允许地方调整政策,但要有底线、有边界。就像领导人讲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定信心”。

 

当下大家普遍谈到的楼市问题,比如需求不足、预期悲观、信心滑坡,最根本的其实并不是政策对购房需求的抑制,而是债务风险,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和预期下降等交织和循环,导致行业和市场信心不稳定、购买力不足。说得严肃点,实体托不起泡沫,旧模式持续不下去。

 

因此,需求刺激的正面效果并不是很大,反而会带来泡沫的再次繁荣和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负面效应却很大。当下,需求主要集中在几大都市圈、中心城市,刺激的成分大了,就会导致局部房价暴涨、投资泛起,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消费潜力问题,内需培育问题等,更加难以解决。

 

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

 

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并未提及商品房购置消费,住房消费领域提的是“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显然,商品房消费的高峰期,已过去了,购房消费已不再是住房领域的主力消费了。

 

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恢复,关键在租赁;住房可持续的动力培育,也在阻力。为什么这么讲,当下的新市民,有3-4亿,他们基本都在都市圈、大城市,也是消费和内需的主力。他们扎根大城市的需求愿望很强、住房需求潜力很大,但“稳房价”背景下,这些需求太难实现了!

 

只有做好租赁,降低住房消费成本,释放其他消费潜力,才能在培育内需的过程中也同步培育住房消费升级需求,也就是“先租后买”,商品房市场才有后劲。如果再刺激楼市,消费潜力就没了,且很难恢复,楼市潜力也没有了。因此,政策调整为的是稳定,并通过释放正常的需求,比如因疫情限制的需求、因“认房又认贷”阻碍的需求,暂时观望的需求。

 

这样做,消除行业非理性下行的风险,消除其拖累效应。

 

有人认为,只要政策足够猛,就没有实现不了的。但这违背了“房住不炒”,这四个字,绝不是说说的,说了不能炒,就是不能炒。3月,70大中城市二手商品住房价格指数同比下跌0.9%,而银行理财收益还能到2%以上,房贷利率在4.6%以上。去年三月份买房的现在都亏了。

 

这就是“房住不炒”的威力。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