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真正大变革来了?“集中供地”升级机制酝酿中

“两个集中”供地经过多个城市的实施后,效果似乎差强人意,各方的批评呼声很高,根据我们的研判,关于这方面的实施情况专项检查及政策完善,正在酝酿中。


01. “两个集中”与此轮房价上涨有关联吗?


触发这一事件的,就是重庆地市、楼市的“火锅行情”。有人说,4月份重庆新房价格涨幅全国第一,二手房价涨幅全国第二,是“两个集中”惹的祸。这纯属瞎扯,重庆首批供地发生在4月28日,与4月房价关系不大。3月份,重庆新房价格涨幅就排到前三了。试想,就连长沙、北京、海南这种把调控做到极致的“真调控”城市都涨了,结合大环境分析,重庆涨,奇怪吗?

 

回到正题,对“两个集中”的检讨。在重庆之前,对长春、广州、无锡、沈阳、杭州和北京等几个城市的首批供地,批评声音就来了。比如,拿地热情并未降低、热点地块被疯抢,甚至诞生出新的区域地王,比如广州金沙洲地块、南沙地块,青岛市北区地块,无锡滨湖区地块等。大家诟病的是,地价并未降低的同时,资源向大开发商垄断的情形,正在显现。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11城首场集中供地出让情况

制表:李宇嘉观楼局,数据来源:wind


重庆首批供地后,对“两个集中”的批评,到了最高潮。4月28日开始的重庆首批土拍,不仅0流拍,而且拍出去的40宗地块里边,25宗地价“破万”,其中22宗溢价率超过了50%!最最离谱的,还要数4月28日招商蛇口以32.5亿拍下的西永板块地块,溢价率近130%!

 

据说,4.28土拍后,重庆有二手楼盘一夜涨价130万,“五一”期间重庆挂牌量减少了近2万,热点板块的新盘折扣优惠,立马取消。不知真假,但确定的是,地价上涨带动房价上涨的预期,又一次出现了。矛头,都指向了“两个集中”,纯纯的政策好意,竟成了房价的“催化剂”?


 

02. 走歪的集中供地及重庆楼市真相


集中供地,本意是好的。用自然资源部的话来讲,集中发布供地公告(1年3次)、集中组织出让,将以往零散出让的“涓涓细流”变成集中出让的“放量供地”,这是多赢的供地新政:


◆ 对开发商来说,不用再“抢地”了,避免过度竞争,导致高地价,开发行业“内卷化”,土地市场溢价率有望下行,利润率改善。避免大企业垄断,中小房企有更多选择余地;


◆ 对购房者来说,面粉不贵了,房价不再会大涨,买房不再焦虑。供地多了,信息透明,买房选择范围广了;


◆ 对地方政府来说,尽管不能饥饿供地,经营城市了,但供地量增加了,总的土地收入不一定下降;


◆ 对国家来说,地价稳定了,房价就稳定了,楼市的系统性风险降低了,而且楼市还能在高位运行,不影响经济;


◆ 对市场来说,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环境,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不过这“好意”可能走歪了。其实,大家想想,我们很多公共政策,本意都是好的,但很多都走歪了。为什么?也好理解,“一份部署、十分落实”。政策从制定到实施、落地,需要上下左右的部门配合,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一个部门不配合,或执行中打折扣,这个政策就会走歪。


就“集中供地”来讲,我们再翻一翻自然资源部当时的政策部署,说的很清楚:出让方案要包括溢价率、竞价轮次、最高限价稳控预案。也就是说,溢价率要有限制,比如广州提出不超过45%、杭州不超过30%;竞价轮次,也要限制,不能无限制举牌;对地块最高限价,有明确规定。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来源:

自然资源部《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相关工作要点》

 

但是,重庆在供地上并未做任何竞买限制。从重庆楼市行情来说,商品房销售量连续3年下行,之前二手房价格明显走低。疫情后这一轮楼市回升,与上一轮非常类似,从沪深开始回升,蔓延至广州、北京,然后到热点二线(杭州、成都、南京),再然后到重庆这样的次热点二线。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2005-2020年重庆住宅销售面积和二手房价格指数

制图:李宇嘉观楼局,数据来源:wind

 

助长重庆楼市回升,有这么几个因素:


◆ 货币大环境。不讲了,大家都知道;

◆ 成渝都市圈规划红利。成都炒了一波了,该到重庆了;

◆ 重庆的限售政策到期,释放大量需求。2017年9月,重庆开始实施限售,取得房产证2年才能销售,对新房来说,基本是限售3年左右,到去年四季度开始,限售陆续解禁;

◆ 重庆住房不限购,全国热点城市唯一“不限购”,这是最最最最夸张的红利;

◆ 重庆限制容积率,提高城市品质,容积率2.0以下地块增多,低密度住宅,天然会提高房价。

◆ 最后就是楼市回调了三年左右。

 

总之,重庆楼市回升,天时地利人和。


03. 集中供地取得实效还差些什么?


既然预料到了,重庆楼市会涨;在集中供地上,自然资源部也规定了,“出让方案要包括溢价率、竞价轮次、最高限价稳控预案”等,那为何,重庆不执行呢?


还有,自然资源部的宣导PPT中,还提出:


“各城市应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在避免产生单价、总价新高的同时,加大宣传正常成交地块的信息,做好正面宣传引导”;


“对住宅地价走势超出合理区间或发生异常交易,严重影响市场预期的城市,及时预警并督促整改”。


这些都是配套政策,并未被一并执行。这里面哪个环节缺了,盘面就散掉了。


那么为什么不能好好执行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土地供应上、在土地市场调控上,上面和下面的利益诉求或目标函数,是不同的,甚至还是相反的。

 

◆ 在地方政府层面,“土地财政”依赖下,供地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也就是地价尽量卖的高一些。现在,各地财政紧张,增量红利的日子过去了,花钱的地方又多,对土地市场的依赖,加深了。


◆ 在国家全局层面,希望地方摆脱土地财政,供地的目标是降低溢价率,稳定地价,从而达到控制房价的目标。

 

显然,在集中供地上,上面和下面的目标不一致,甚至有点矛盾。


对于地方来讲,土地价值要最大化。既然上面要求我“集中供地”,我担心流拍,担心拿地的开发商少,竞价没那么激烈。那么,我就肥瘦搭配,而且先在私下里勾一勾,国企再兜兜底、托一托,地市就稳了。


既然上面出了“两个集中”的规定,下面一定要落实。但如何落实,地方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了。比如,土地底价定的是否合理?溢价率定的是否合理?最高限价定的是否合理?竞拍轮次多少为多,等等。我觉得,有的执行的并不严格,比如合理的溢价率到底该是多少?

 

另外,这次集中供地,有的城市还出现了“马甲”,某房企35个马甲参与摇号,志在必得。


这就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了,“集中供地”和“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等,这些是土地市场和融资市场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集中供地”要达到给地市降温的目的,一前提条件就是“三道红线”对开发商过度加杠杆能形成约束,特别是,买地资金必须自有。

 

根据明源地产地产研究院的数据,对部分热点地块追逐,导致融资成本自然水涨船高,不少“前融(购地融资)”的成本达到了15%以上。私人机构的融资更高,大多按日计息,单日计息成本高达0.15%。另一方面,控股或参股的多个“马甲”,追逐一宗地,资金很充足。

 

显然,“三道红线”还未明显发挥效力。近日与某开发商朋友聊天,发现2020年“三道红线”的变化很有意思,剔除预收款的总资产负债率,基本还在70%以上,但另外两个指标——净负债率((有息负债-货币资金)/净资产)、现金短债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债务),达标的企业多了。

 

为何?总资产负债率中的总资产、总负债,实打实的,没有多少粉饰空间,但短期债务、货币资金等指标,都有操作空间。通过合营联营企业、明股实债、供应链资产证券化产品等,负债就出表了,再把时点货币资金做大一些,两个指标就达标了,融资空间也就出来了。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数据来源:wind,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而且,“三道红线”对表内融资有用,但对影子融资,类似信托、私募对接的“前融”等,很难监管到,就需要银行、信托、资管等金融行业一起来推进“集中度管理”。这么看的话,“集中供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上下级管理部门、横向部门密切配合,才能获得实效。


04. “两个集中”完善机制酝酿中,更大变革来了


最后再讲一点,土地市场火,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房价等比例涨。地价上涨,房价确实存在上涨的压力,而近期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都在涨,也在强化涨价预期。但是,一张限价大网已铺下来了。这一次土拍,基本没有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情形,政府限房价,理由是杠杠的。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11城集中供地最高楼面价与历史最高楼面价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克而瑞整理

 

所以,没抢到地的肯定是输家,但抢到的是不是赢家,也不好讲。拿重庆来说,地价创新高,但新房供应量非常大,二手住房挂牌量全国第一,这些都不会因为楼市一时的火而改变。随着货币环境趋于紧缩,限价政策开始落地,拿了高价地的开发商,有的要过苦日子了。

 

前端出了高价地,后端限房价,对于管理部门来讲,可能又要预防楼市的乱象了,比如“双合同”、茶水费、精装变“惊装”,小业主维权;“全款买房的往里走,按揭的不要堵门口,公积金贷款的请把共享单车挪一挪”之类的。在上一轮限价(2016.10-2018年),这些问题很严重。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来源:

自然资源部《2021年住宅用地供应分类调控相关工作要点》

 

好在,管理部门已经有了预案,相关行动,正在酝酿中。比如,出让底价如何定、举牌轮次如何定,最高溢价率如何限制、地价最高限制如何定,房价高限和地价高限如何联动;更重要的是,“两个集中”和“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管理”如何联动……,我们拭目以待吧!


即将完稿之时,惊闻链家和贝壳的创始人——左晖离世,他是楼市长效机制建设第一步的先行者,从持续迭代楼盘字典,到真房源基础上构建ACN规则,让中介行业从乱象丛生中走向规则重建、多方共赢的光明坦途,在楼市最难建立长效机制的领域(二手房交易和租赁),迈出了重要一步。


尽管左先生离世了,但他开创的楼市规则重建之路将越来越宽广,一路走好!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