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深度解读!“七普”人口数据对楼市的影响!

人口“七普”数据,全球瞩目、上下关注,这是第一次。今天我们来谈谈这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对楼市的影响。


01 

“七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数据?


这几年,我国离婚率上升,结婚率下降,“二胎政策”效应减退,生育意愿下降,每年出生人口也在下降,有的人对“七普”数据没信心,甚至觉得随着城镇化提升,中国也会步入“低生育率”陷阱,就像东亚发达国家或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越陷越深的低生育率。


最终数据,让大家舒了口气。但是,几个重要的数据值得警惕:


  • 人口峰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公开场合指出,中国总人口峰值将在2025年前后出现;


  • 劳动力减少。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与2010年相比,2020年中国劳动力减少4000多万,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 老龄化加剧:2020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 13.5%,比 2010 年的 8.9% 高出4.6个百分点;


  • 出生人口迅速衰减: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死亡人口998万人。出生人口自2016年逐年递减,分别是1786万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到2020年是1200万。


  • 生育意愿不断降低。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500万左右,而育龄妇女只有不到30%打算生二胎。


02 

从“七普”数据,怎么判断地产趋势?


研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判断房地产还有没有未来,不管是学院派的、还是业内的人士,甚至是“野路子”的自媒体,都在谈人口。一般的逻辑就是,人口增长、常住人口有导入,就看好这个城市,觉得这个城市的房子值得买入。从人口“七普”数据,怎么判断地产的趋势呢?


首先,不能说总人口还在增长,就认为楼市前景尚好。截止2020年,我国14.12亿人口中,人口年均增长率降至 0.53%,但仅比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增长率(0.57%)略低。而且,红利人口(64岁以下的人口)占比超过80%。有人认为,楼市需求还很大,其实不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



国际上人口红利大的国家多了去了,比如印度,红利人口占比更高,但从未听说过印度的地产有多红火。研究商品房市场的需求,关键是有效需求。当收入增长没有房价增长快,当房价上了N个台阶后,楼市需求的群体范围就越来越集中。可以说,很多人与楼市没关系。


拿深圳为例,全深圳有2000多万人,没有谁不想买房,但全市住房自有率33%,很多人长期生活在深圳,工作也很努力,很向往一套房子,但深圳的房子和他没有关系(除了租赁)。放在其他城市也一样。我们关注到的只是商品房,其实房子很多,他们也没睡大马路。


其次,有效需求在哪里?还得看城镇化。


城镇化,这个楼市的催化剂,被谈了几十年了。此次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很多人直接对标80%的国际水平,认为还有15个百分点的空间。但是,城市社会保障的真实水平并不高,未来城市面临产业转型阵痛,老龄化压力,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在下降。


同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等,农村社会保障也在提速,返乡创业人口在增加。因此,我国城镇化率还会提升,但能否到达80%,还不好说。


这几年,城镇化的重点是“三个一亿人”:即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也就是,解决已经在城市的外来人口“怎么融入城市”的问题。


目前,除了特大、超大城市,“三个一亿人”解决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要么无法获得落户(比如在一线城市),要么,获得户口的成本太高,打算干几年以后,回乡创业、告老还乡;要么,干脆就不想落户(农村户籍更值钱)。所以,未来城镇化的潜力,不能太乐观了。



从“七普”的数据看,之前流动人口明显低估,特别是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现在一次性纳入了。未来,城镇化明显放缓,加上城镇化的成本居高不下(住房、教育、通勤、城市物价等),还能吸纳多少人进城?房价居高不下,还要“稳房价”,增量需求能对楼市有多少支撑?


03 

城镇化出现新趋势,对楼市有何影响?


不过,城镇化的一些新趋势,对楼市还是有支撑的:


一是空间结构变化。即便人口总量不变,但人口在空间上大迁徙,广东、浙江、江苏是人口流入前三的省份,背后是几大都市圈的兴起。所以,当我们计算到,全国的房子足够多了,但绝不影响空间上的新机会。就比如,日本到处“空心”,房子1元卖,但不影响东京都高房价。



这次人口普查,坚定了几大都市圈楼市的前景预期。几大都市圈,不管是中心区,还是郊区新城,副中心,或都市圈外围城市,比如珠三角广深之外的城市,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之外的城市等等,都有大量的规划红利(轨道交通、重大平台、产业布局等)。


这不仅会吸引现有的常住人口买房,还会创造出良好的预期,楼市投资需求也会乐此不疲。而且,经济下行、低增长,财政困难、货币宽松,这是新常态。资金还会源源不断向这些城市涌入。类似东北鹤岗、甘肃玉门等人口收缩性城市,房地产没市场,也并不会有多大风险。


所以,人口向几大都市圈、重点省份(广东、浙江、江苏等)涌入,对楼市来说是好事情。这几大区域的楼市稳定,有发展前景,全国楼市的基本盘就稳了。这几年,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楼市,一些县城(金华、永康、义乌)的房价,核心区达到3万元,大批北方人来这买房。


其实,这是个好事情,它意味着,楼市“先分化-后集中”,东北、西北、内地一些富裕的人群,开始意识到,不管是养老,子女未来就业,还是投资保值,南方部分区域的楼市更适宜。在移动互联时代,信息渲染,这个趋势未来会更加明显。少数区域的楼市集中度(占全国比重)在明显提升。这样,未来即便内地有一些城市楼市坍塌了,也没太大问题,新陈代谢。



都市圈、副中心、跨城轨交、郊区新城、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等,这些利好楼市的规划和概念,未来各地将会不遗余力地“讲述、宣传、落地”。人口流入,为讲好这些规划的故事,无疑做了最大的、最有力的背书,二者契合起来,也将制造着这些区域一波一波的楼市行情。


前面讲的这类城镇化,只是一部分。当下,这个城镇化的成本太高了,高房价、高物价、教育“内卷”、通勤成本高、焦虑蔓延等大城市病,已成为城镇化的障碍,也是新市民、年轻人不可承受之重。其实,管理层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近年提出就近城镇化、县域经济、县域房地产。


这几年,大城市化备受推崇,带来的直接隐患,就是县城的相对滑落,农村转移人口直接奔向城市,很多县城凋落。脱贫攻坚完成以后,乡村振兴开启。未来,推进就近城镇化,发展镇域经济、县域经济将是城镇化的重要一环。相应地,县域房地产重回视野,值得期待。



04 

老龄化速度加快,对楼市有何影响?


再谈谈老龄化对楼市的影响。我们的老龄化速度太快了。2010 年,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9%,尚属轻度老龄化。到了2020年,达到13.5%,迅速进入深度老龄化,预计在2030年前后,将达到20%的超老龄化。老龄化对楼市有啥影响?客观来讲,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减少。


对楼市来说,就是购买力减少。中国人购房,年龄周期拉的很长,从小孩到年轻人就业,再到中年,最后到中老年(退休前),任何年龄段都有。比如,为子女买房,以子女名义买房、大学刚毕业后买房(过渡)、生育后换房(学wei房、换大面积房子)、中年买房或换房(投资或改善)。


近期调研过程中发现,广州主城区均价在6万元以上的新盘,90平米以下的,购买人群基本都是25-35周岁为主;超过90平米的,特别是120平米左右的,基本都是40周岁以上的人群。销售和我讲,这类型房子,总价都在600万以上,40岁以上的人,有一定积蓄,才能买得起。


但是,一旦退休,基本上就不买房了,银行也不给贷款了。所以,老龄人口增加,对中国楼市来说,就是购买力的急剧减退。



有人说,养老地产的黄金时代来了,八竿子打不着!


我们是“未富先老”。2019年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中指出,2019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高达16个。现在及即将退休的老人们,多数都住在老房子里,居家养老占95%左右,机构养老不足3%,以养老院为主,主要是那些子女照顾不过来,或无子女的老人。


如果说养老地产有前景,也只是一部分富裕的老人,在退休后的初老阶段,对于冬休度假旅游的需求。笔者所在的广东,西部沿海的江门、茂名、湛江等地,大量的滨海旅游度假项目兴起。广东很多城市,地产主管部门,都想“打这张牌”,即空气好、气候好、海岸线好。


这可能就是一部分需求。对楼市来说,确实也有机会。我去参观广东西部沿海几个旅游度假项目,卖的很不错,都是本地的销冠,客源都是东北、西北、西南的中老年群体和投资客。但老龄化加速后,对楼市的影响,更多的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需求。因为,老旧小区里,住的多是老年人。


根据“七普”数据,户均人口则从2010年的3.1下降至2.6人,家庭型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还有很多“独身”、“丁克”人群。造成家庭小型化的原因,既有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的影响,也有计划生育导致的“失独”人群。总之,家庭小型化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楼市的影响也比较大。家庭裂变,家庭户数会增加,住房需求也会增加,这里不再阐述了。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