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深圳决战“城中村”,超级开发商浮出水面

来源:未来城视


楼市入冬,

而作为深圳土地主要供应来源的城中村,

却在2024年启动“二次革命”。

将“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

2/3权利主体同意就可拆建,

并由房地产商主导改为区政府主导……


弦上之箭,已然射出,

2024年2月,深圳住建局表示:

“全年拆除城中村用地1.1平方公里”。


这在深圳旧村20年改造史上前所未有,

城中村势必会加快消亡;

这在深圳城市开发史上也堪称重磅,

将如何影响房屋供应结构、城市面貌和房价?


我们先看一下一个著名的深圳城中村的生命历程。

从野蛮生长,到沸腾喧嚣,再到轰然倒塌,然后是重新崛起。

这个过程世界罕有。


皇岗村,挡在深圳中心区南端,

对望香港,与福田CBD孪生


皇岗村及周边的水围、沙尾、上下沙、沙嘴等,

组成了深圳的“中心城中村”,

为CBD提供源源不断的白领、劳力服务。


跟旁边的红树林一样,

是一个有生有死的生命系统,

也是一个丰富多元的生态系统,

很多东西在这里相互依托、支持,

并成为对方的一部分。


然而,

这个生态系统却不得不面临着一次

大解体。



深圳为中国城中村第一城,

城中村居住总人口1200万,位居中国八大城市第一。


深圳1044个自然村,其中:户籍人口44万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155万人。


如此庞大的数量

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深圳市统计年鉴1986年起,

记载城乡私人建房数据,

1986-2009累计3424.18万㎡,

而根据最新统计,深圳迄今城中村有2.2亿㎡建筑,31万栋房屋。


城中村的每一次疯狂扩张,

都是政府出台限制政策之时。‍

这是深圳最大的悖论之一——

你越限制的,反而越有力量。


⥥  


无法限制的,

是深圳巨大的外来人口增量,

他们的落脚需求,保障房不管不顾,商品房高不可攀,

只能由城中村这一“非正规住房”,以非法之为行“正义之举”。‍‍‍‍


深圳非正规住房市场的规模,

甚至超过了商品房开发。


总规模巨大的城中村,拉低了深圳房租。


城中村,比平安春笋更能代表深圳的生命力,

以一种非正规的力量,

在政策影响和市场需求面前,不断调整自我。

犹如蜂群,每一个个体都是盲目混乱的。

但汇成集体

却有着强烈的秩序感。


这种混乱的秩序感表现在

“变得更高、变得更小”——


一、变高


深圳城中村,从八十年代的2层

越长越高(龙岗坂田阳光城17F — 深圳最高的小产权房)。



二、变小


2018年,深圳小产权房有510万套;2022年591万套,多了81万套。

在总建面只减不增的情况下,为什么?

加密了、变小了。

在租金的作用下,富有弹性的城中村在不断自我塑造,

万科泊寓、华润有巢、安居微棠也纷纷进村,

美容焕颜。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变高也罢、变小也罢,

都是利益驱使,

但在更大的利益面前,

生命力再强的城中村也难逃终局。



城中村这一非正规住房,

比商品住宅开发更普遍、更低成本解决了

深圳人特别是年轻人、外来人的居住问题。


因为它的非正规,

反而让它能有两次生命。


以非法之举完成了深圳最大的居住正义,

是深圳城中村的“第一次生命”,


而随着深圳城市大爆炸,

用地日益紧缺,

城中村又为深圳贡献着“第二次生命”——

通过城市更新贡献新增用地。


白石洲从为年轻人提供落脚点,到成为高品质住宅,为城市做了两轮“贡献”。


深圳城中村的城市更新,

从非正规到正规,从小野蛮生长到集约开发,‍

也要经历两轮的命运主宰。


第一次,是从2004年开始,

由房地产开发商主宰的时代,政府做裁判(深圳特色),

岗厦天元、华润城、绿景白石洲就这样来的。

这是一种利益谈判模式,

特别是在城市化高速期、房价上升期,

村民或投资者、开发商通过把面粉做成大蛋糕方式成为利益攫取者。


从2004年开始深圳向城中村动刀,20年一共拆了不到十分之一的城中村:已拆除1043公顷,批复拆除2341公顷,计划拆除4272公顷。占城中村总面积的9.57%(城中村总面积44594公顷)


而这一次,从2024年开始,

则变为“坚持人民政府负主体责任”,

并把物业权利人分化了——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就行(以前是95%),

相当于消灭了钉子户,极大遏制了其溢价空间,

低成本大开发将成为可能。


如此凌厉专杀钉子户的大招,

将最先攻向谁?


政府列出的4大范围:

重点片区(轨道枢纽)、重大民生项目、20大先进制造园、脏乱差片区。


我们选择两个维度,

来看最可能被拆迁的城中村。


深圳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

20个方块和城中村地图结合,

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图形和数据。


⥥ 


14个创新空间和城中村地图叠加,

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图形和数据。





一座城市的未来,

是由它的土地形态和所有权所决定的。


它如何分割?

如何投向市场?

是这座城市最为关键的发展议题。


深圳的土地,

是这样划分和分配的——


1997km²的深圳可建设用地仅为51%(1023km²),其中445km²是城市的毛细血管 — 城中村


曾经“无地自容”的深圳,

将因城中村土地的大量持续释放,

大大缓解用地紧张的窘境。


而当区政府成为“超级开发商”浮出水面,

又将给深圳带来怎样的影响?


城中村新政给深圳的9大影响


1、深圳土地紧缺问题将大大缓解,住房供应量增加;对外围地区存量房房价构成长期压力。

2、地方政府获得了一种新型“土地财政”,房地产在深圳的重要性反而增强了。

3、区政府演变为超级开发商,国有房企特别是区属国企可能获得更多开发权。

4、对村民原权属人的利益,本着共同富裕原则,补偿可能降低,以降低开发成本。在行政区范围内实行“房票”制,也不是不可能。

5、商品房和保障房混合开发,商品房反哺保障房,保障房可持续发展。

6、深圳保障房(租售两类)大量增加,年轻人在深居住之痛缓解。

7、因地理位置导致的价值规律,福田、南山城中村改造高端化,原来住在市区城中村的白领,不得不住得更远。

8、商品住宅和保障房二合一,大混居现象出现。

9、中心城区城中村大量消失,导致租金上涨。


总之,任何结构性变化都导致此消彼长,新蛋糕并不是人人均沾:地方政府获得长期财源,城市运营总成本可望下降,但年轻人在就业中心附近租房成本上升。



深圳各区财力差异大,而对可能的最大土储来源城中村,各区的资源储备也各不相同。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