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清水河总部新城未来很牛!玉龙片区设计优胜奖出炉
近日,据@罗湖发布消息,清水河总部新城玉龙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优胜奖出炉!
由Aedas、蕾奥规划、深圳综交院组成的联合体,从六家顶级设计事务所及联合体的角逐中胜出获得优胜奖(第一名)。
清水河总部新城,是罗湖乃至深圳稀缺的规模化增量产业发展空间,也是集产业规模、轨道优势、口岸资源等多重优势于一体的省级创新聚集区。
玉龙片区位于清水河总部新城西侧,是清水河总部新城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圳“山海连城”计划上的重要节点。片区通过环境修复后可提供近30公顷开发净地,将为总部新城新增百万平方米级的优质产业空间,是承载罗湖焕新与深圳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01
项目背景:
承载罗湖焕新与深圳科创
双重使命
片区概况
作为国家级环境修复示范项目,玉龙片区将打造成为全国首个中心城区“环境治理+开发建设+创新发展”的样本。玉龙美好蓝图的实现,面临着高度敏感的场地生态、复杂的交通条件、差异化的产业空间供给等三大设计挑战:
如何匹配企业和人才需求,营造独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空间,培育“雨林式”产业创新生态,打造“山水硅巷”?
如何创造性供给开发容量,化解高强高密问题,全量开挖建设安全、健康和亲自然的公共空间?
如何有效疏导对外交通并通过创新立体交通组织,化解片区脆弱的对外交通承载力和复杂的地形条件?
02
目标愿景:
清源钰谷 · 荟智陇丘
针对生态、产业、交通三大设计挑战,方案创造性提出综合性、在地化解决方法。通过建立开放包容、无界融合、弹性适应的空间结构与开发框架,以促进自然、城市、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之间的融合与自然流动。
项目总平面图
亮点1:
巧妙地全量开挖基坑修复
与利用蓝绿灰协同做工的生态韧性基盘
如何处理垃圾全量开挖后复杂的山地地形,是本次规划设计的一大挑战。传统将基坑填土恢复至原有场地标高的方式,将造成项目与东侧场地高差而难以保障道路的顺畅,且较高的开发基面下高耸的建筑形态会导致与周边生态环境割裂、巨大的土方工程等痛点。
因此,方案采用“高区保育、低区修复”的生态化场地设计:分区顺应山体设计、最小程度平整基坑场地、进行适当的边坡修复。同时,巧妙利用全量开挖的基坑和山地地形,消化中试实验大空间、设备用房和停车空间,创造性化解了高强高密条件下营造亲自然公共空间挑战,守护了玉龙舒适宜人的街区尺度。
产业空间填充场地高差,降低整体建筑高度,减少1/2土方工程
将功能体量隐藏在景观空间之下的玉龙片区
打造蓝绿灰协同做工的韧性基盘,兼具防洪安全、综合调蓄与景观营造。南北截洪渠通过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建立外围山体暴雨防洪屏障。中心绿地与生态廊道缝合场地高差,中央景观水系、滨水湿地、市政管网、中水回用与多级海绵体系协同做工,减少内涝风险的同时维持水景观稳定、丰富滨水游憩功能。
亮点2:
灵活大平层产业空间+创新基础设施嵌入
+分层垂叠聚合的产业雨林生态
考虑塔楼形态的总部办公与研发空间的去化难度,结合玉龙片区数字经济与战略性新产业的企业空间需求,方案提供了更加灵活、扁平化的“大平层”产业空间模块,兼容从研发设计、中试实验到轻型生产的全产业环节。同时,包容从初创到总部的多元企业生态,与清水河枢纽片区形成差异化、互补多元的产业空间供给。
基本模块与创新基础设施灵活组合
与此同时,方案围绕产业空间嵌入共享金融与人才服务、共享会议与实验、交易展示、交通物流等产业服务模块,打造黑科技走廊、大事件草坪、共创孵化社群、第三空间等创新基础设施。
承载全年创新大事件的中央草坪,其周围坐落着核心科创设施
为清水河总部新城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支撑
因地制宜处理山地与建筑的关系,构建“上小下大、垂叠混合”的创新产业空间形态。方案通过生态化场地设计,创造0米、20米、50米等多维地表;通过便捷的垂直交通核、连续登山梯联动上下,营造分层垂叠聚合的产业雨林生态,消解高强高密建设条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形成地景式的建筑簇群,营造亲人尺度、融汇于自然的CAMPUS园区氛围。
亮点3:
多维度交通需求减源管理
对外交通的多情景模拟与多模式保障
玉龙片区紧邻区域交通主通道玉平大道、泥岗东路,距离罗湖北交通枢纽直线距离约1公里,但受百米高差的地形影响,现状仅一处对外出入口。
团队多情景模拟,精确评估交通需求,通过合理划分片区内各组团产业与配套设施规模比例、提高职住平衡、提供完善的产业和生活配套、控制停车规模、倡导公共交通,从源头降低片区交通出行需求。
TOD核心:实现多种绿色交通高效复合
方案充分考虑未来开发的不确定性,制定近远期结合的对外道路交通组织方案。通过多方案比选大、中运量轨道交通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线位,确定轨道线位及站点调整方案,充分发挥市域轨道资源能力,最大化提高枢纽服务的能力,才能降低地面交通拥堵。通过生态平台创研桥,综合性解决人行与车行被城市快速路割裂的问题,实现山海连城与罗湖北新城市门户的再造。
TOD核心
内部交通层面,以园区北侧主要道路为主干构建三个“口袋式”小循环,并设置紧急坡道增加应急对外疏解能力。而路网骨架、地下空间、基础设施也为智慧物流、智慧道路、无人驾驶、无人机配送等未来交通与物流方式留有接口。
内部道路组织:“主干+小循环+紧急疏散”
【规划先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转公众号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