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当我们用分别心看待问题时,很难看到问题的全貌。
比如同样两个小孩拿着书睡着了,一个人说你看这个小孩,真不像话,一看书就睡觉!你看看另一个,累得困着了还想着看书。
事情的本身就是两个小孩睡觉并拿着书,而起分别心的是意识和立场。
意识这东西又可以反作用于现实,比如前面的孩子并没有做错什么,也许主观能动性更强,但毕竟还是个孩子。随着时间积累,事情就会演化成另一个样子。
但呈现出来不止是偏心,而是作恶,因为事情本来的样子可以通过很多角度判断的,结果就跟网友小鱼似的,先抛结论,某某强太多了,再鬼扯一个原因,就是通这里通那里通两京一十三省,这套把戏能成功的前提就是开始起心动念了。
昨天又看了老人家的书,土地工作也能区分三个情况,老解放区,这两年的解放区,还有新解放区待解放区,不同情况适用不同方式,不是说一个模式僵化套用。那么不同资源是不是也该依照规律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呢?而不是我看这孩子拿书的模样甚是可爱(都很清楚最真实的原因)……
该说的不该说的也都说了,当然,真的无所谓又能怎样?该奏乐的奏乐,该打坐的打坐,都高兴就好。